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2期

学术探讨
《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探析
李真, 刘涛
2023, 39(2): 101-10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01
摘要:
分析了《温热论》苦泄法与开泄法的内涵、运用要点以及临床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针对湿热病邪结胃脘所引起的胃痞病而提出的两种治法。“苦辛通降,透泄并施”是苦泄法的核心内涵;“轻苦微辛,宣透外达”是开泄法的核心内涵。苦泄法与开泄法的运用当以“邪聚中焦,胃气壅滞”为辨证关键,以“苦辛并用,给邪以出路”为治疗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辨析二法的区别要点,审慎运用。苦泄法与开泄法在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核性胸膜炎、干燥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可应用。
基于河图学说探讨《灵枢》四象体质理论在中风辨治中的应用
王楠, 孙广仁, 王红霞, 刘易博, 赵任杰, 杨梦琦, 于少泓
2023, 39(2): 106-11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06
摘要:
基于河图学说及《灵枢》太少阴阳体系的四象体质理论,以阴阳为基点,以人的生理、病理特性为依据,将人的体质划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类。中风为临床中常见的危重症,且目前临床存在着治疗方法单一、复发率高等问题, 与患者体质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四象体质特点及其阴阳盛衰,浅析了四象体质与中风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调节阴阳诊治中风之道,为临床辨治中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方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张丞波, 张苏洁, 杨月东, 沈建平
2023, 39(2): 111-11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11
摘要:
  目的  评价益气活血方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气虚血瘀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1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1例, 对照组予心肌梗死标准治疗, 观察组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疗程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6MWT)、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肌细胞外容积(ECV)和纵向弛豫时间(T1)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 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 < 0.05, P < 0.01), 观察组在改善胸部刺痛、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少华、活动后劳累、自汗、肌肤甲错及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观察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2组Lp-PLA2、hs-CRP、IL-6、NT-proBNP、ECV和T1值均下降(P < 0.05),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2组6MWT和LVEF均升高(P < 0.05),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2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益气活血方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抑制心肌纤维化,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相关。
抗心衰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氧化应激功能的影响
龚帆影, 杜玉颖, 李佳, 樊宇, 张何璐, 马嘉伟, 王顺, 刘福明
2023, 39(2): 118-123.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18
摘要:
  目的  观察抗心衰方对气阴两虚、痰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氧化应激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0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慢性心衰标准化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抗心衰方, 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疗效、6 min步行试验(6MWT)、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MLHFQ)、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内源性抗氧化应激因子[血红素氧合酶-1(HO-1)、过氧化物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醌氧化还原酶-1(NQO-1)]水平或活性的变化,并对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NYHA心功能分级临床疗效、6MWT、MLHFQ评分、超声心动图指标、NT-proBNP、sST2均有改善(P < 0.05),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2组内源性抗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均有提高(P < 0.01),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  抗心衰方联合慢性心衰标准化治疗可提高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分级及预后, 其可能机制与提高内源性抗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减轻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改善抗氧化能力、延缓心肌重塑有关。
顾步汤联合复方黄柏液对糖尿病足干性坏疽介入术后创面改善的影响
康永, 李婵, 刘桂芳, 徐树彬, 万良硕, 吕延林, 刘青
2023, 39(2): 124-13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24
摘要:
  目的  观察顾步汤联合复方黄柏液对糖尿病足干性坏疽介入术后创面改善、肉芽组织生长和足部微血管循环的影响。  方法  选择糖尿病足干性坏疽患者80例,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在血管介入术后予复方黄柏液治疗, 治疗组予顾步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13(IL-13)、肿瘤坏死因子(TNF-α)、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足部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肉芽组织生长及足创面改善情况, 比较2组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 2组足部微血管血流灌注增加(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创面面积、中医证候、NR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肉芽组织生长面积、创面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2组TNF-α、sVCAM-1、IL-1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纤维蛋白原、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2组VEGF、TGF-β1、bFG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  糖尿病足干性坏疽介入术后患者采用顾步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 可提升生长因子水平, 抑制患者炎症, 改善足部微血管循环、血管内皮功能, 缓解患者疼痛, 促进患者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改善, 提升临床疗效。
实验研究
祛风止咳方对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模型TRPV1通路的影响
薛珊珊, 柏璐, 孙昕宸, 吴拥军
2023, 39(2): 131-13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31
摘要:
  目的  观察祛风止咳方对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模型TRPV1通路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干预喉源性咳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卵蛋白腹腔注射致敏, 结合烟熏的方法制备喉源性咳嗽(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 模型, 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激动剂组(祛风止咳方+辣椒素)、中药组(祛风止咳方)、对照组(美敏伪麻溶液)。观察各组给药前后咳嗽次数变化, HE染色观察咽喉黏膜、气管黏膜、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 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0、IgE表达, 咽喉、气管黏膜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激肽A(NKA)、P物质(SP) 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延髓咳嗽中枢IL-1β、TRPV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生长因子(NGF) 的表达。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 模型组咳嗽敏感性显著增高(P < 0.01), 咽喉、气管黏膜、肺组织可见黏膜下水肿、炎细胞浸润,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 血清IL-1β、IgE表达升高(P < 0.01), IL-10表达降低(P < 0.01), 咽喉、气管黏膜的TRPV1、NKA、CGRP、SP含量增加(P < 0.01), 延髓咳嗽中枢IL-1β、TRPV1、GFAP、NGF蛋白表达升高(P < 0.01);与模型组比较, 中药组咳嗽次数明显减少(P < 0.01), 黏膜下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明显改善, 血清嗜酸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P < 0.05, P < 0.01), 血清IL-1β、IgE表达明显降低(P < 0.01), IL-10表达明显升高(P < 0.01), 咽喉、气管黏膜的TRPV1、NKA、CGRP、SP含量降低(P < 0.05, P < 0.01), 延髓咳嗽中枢IL-1β、TRPV1、GFAP、NGF蛋白表达降低(P < 0.01);与对照组比较, 中药组干预后, 血清IgE含量、气管黏膜CGRP含量、延髓咳嗽中枢TRPV1、GFAP、NGF蛋白表达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P < 0.01), 其他无明显差异; 与激动剂组比较,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P < 0.01)。  结论  祛风止咳方治疗喉源性咳嗽可能是通过调控TRPV1, 抑制气道神经源性炎症, 降低外周气道和咳嗽中枢高敏感性, 减少咳嗽及复发。
黄芪丹参配伍调控ASIC1a/CaMKⅡδ信号抑制酸性微环境中心肌细胞焦亡
张蒙, 王新东
2023, 39(2): 138-14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38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丹参配伍对乳酸诱导的酸性微环境中心肌细胞焦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基于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Ⅱδ(CaMKⅡδ)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方法  采用Lactate刺激H9C2心肌细胞建立pH 6.5酸性微环境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黄芪丹参提取物(HQ)组、HQ+ASIC激动剂Nocistatin组和ASIC抑制剂NS383阳性药对照组。采用CCK-8法测定心肌细胞活力, 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 免疫荧光检测ASIC1a表达, qPCR分析NLRP3、Caspase-1、IL-1β及GSDMD mRNA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ASIC1a、CaMKⅡδ、NLRP3、Caspase-1、Cleaved Caspase-1、GSDMD及GSDME-N蛋白的表达。  结果  在pH 6.5酸性环境中, 心肌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 < 0.01), 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 < 0.01), NLRP3、Caspase-1、IL-1β及GSDMD mRNA表达明显增加(P < 0.01), ASIC1a、CaMKⅡδ、NLRP3、Caspase-1、Cleaved Caspase-1、GSDMD及GSDME-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 0.01)。60 μg · mL-1HQ可显著促进pH6.5酸性微环境中心肌细胞活力(P < 0.01),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P < 0.01), 下调NLRP3、Caspase-1、IL-1β、GSDMD mRNA和ASIC1a、CaMKⅡδ、NLRP3、Caspase-1、Cleaved Caspase-1、GSDMD及GSDME-N蛋白表达(P < 0.01)。并且HQ的以上效应可被ASIC激动剂Nocistatin逆转。  结论  黄芪丹参配伍可下调ASIC1a/CaMKⅡδ信号抑制酸性微环境下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心肌细胞焦亡。
HS-SPME-GC-MS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刺五加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
何嘉伟, 江汉美, 黄振阳, 曾格格, 戴全武, 刘天琪, 韩蔓
2023, 39(2): 146-15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46
摘要:
  目的  对刺五加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 为其后续的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 提取分析刺五加各部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 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和比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方法分析其成分的差异。  结果  从刺五加各部位样品中共鉴定出167种挥发性成分, 根、皮、茎、叶、果分别鉴定出71、61、59、48、54种挥发性成分, 主要以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5个部位有10个共有成分, 包括萜品油烯、β-石竹烯、α-律草烯等。HCA分析结果将刺五加根、果聚为一类, 皮、叶聚为一类, 茎单独一类; PCA综合得分依次为根、茎、果、叶、皮。  结论  刺五加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 为刺五加非常规药用部位的药食两用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特征图谱结合效毒值与外观性状的蜜马兜铃炮制工艺研究
钟文峰, 洪婉敏, 刘晓霞, 纪玉华, 王文丽, 汪凯东, 孙冬梅
2023, 39(2): 157-16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57
摘要:
  目的  基于特征图谱结合效毒值与外观性状的测定,研究蜜马兜铃炮制过程中毒性成分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建立17批蜜马兜铃特征图谱, 对炮制蜜用量、稀释倍数、润制时间、炒制时间进行考察; 在炮制过程中隔点取样, 测定色度值及特征图谱, 进行外观性状与内在效毒值的综合评价。  结果  蜜马兜铃特征图谱标定了10个共有峰, 指认6个特征峰, 其中峰2为木兰花碱、峰5为7-羟基马兜铃酸A、峰6为马兜铃酸D、峰8为马兜铃酸B、峰9为马兜铃内酰胺Ⅰ、峰10为马兜铃酸Ⅰ。前处理考察确定蜜用量为每100 kg待炮炙品用炼蜜25 kg, 炼蜜加入3倍沸水稀释, 润制时间为60 min。炒制过程显示, 蜜马兜铃毒性成分的峰面积随着炮制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木兰花碱与5个毒性成分的效毒值也逐渐增大。结合外观性状与内在效毒值进行综合评价, 炮制19~27 min的样品排名前5, 炮制时间确定为23~27 min。  结论  马兜铃经炮制后, 毒性成分的相对含量降低, 效毒值增加, 毒性减弱。效毒值结合外观性状的质量评价方法, 可为毒性中药饮片的炮制提供参考。
数据挖掘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与药效筛选的中医药干预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核心方药研究
施铮, 王璐瑶, 韦英杰, 汪晶, 鲁晏武, 潘扬, 余黎, 虞舜
2023, 39(2): 170-17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70
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与斑马鱼模型, 分析中医药干预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TDILI)的用药规律, 筛选核心方药。  方法  收集相关文献,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方剂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 将核心方药在斑马鱼模型进行药效验证。  结果  筛选方剂342首, 分析得到41味常用药物, 17种常用药对, 1组核心方。核心方药干预下的ATDILI模型, 斑马鱼幼鱼的畸形率、死亡率均显著下降(P < 0.05),形态学改善,肝脏荧光面积显著上升、荧光光密度显著增强(P < 0.01)。  结论  中医药干预ATDILI以补虚、清热、利湿为总原则, 注重肝脾同治。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方药, 在斑马鱼ATDILI模型上均显示出一定的保肝作用, 验证了数据挖掘技术的可靠与适用。研究将数据挖掘与药理实验验证相结合,为ATDILI的治疗提供参考。
临床文献系统评价
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姜超, 薛亚楠, 曹雨清, 董菊, 王均琴, 杨东清, 李国春
2023, 39(2): 179-18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79
摘要:
  结果  系统评价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CBM、CNKI等数据库, 收集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信息提取和质量评价。根据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评价, 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与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3项研究, 1 91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 相较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方式, 联合了犀角地黄汤的中西结合疗法可以提高总有效率[RD=0.18,95%CI(0.15,0.21),P < 0.01], 降低复发率[RD=-0.17, 95%CI(-0.334 5,-0.004 2),P < 0.05]和不良反应率[RD=-0.05,95%CI(-0.090 5,-0.004 7),P < 0.01], 减少紫癜消退时间[MD=-6.73, 95%CI(-10.58, -2.89), P < 0.01], 皮疹消退时间[MD=-3.08,95%CI(-4.25,-1.92),P < 0.01], 消化道症状消退时间[MD=-3.49, 95%CI(-5.54, -1.43), P < 0.01], 腹痛消退时间[MD=-1.97,95%CI(-2.23,-1.71),P < 0.01], 关节肿痛消退时间[MD=-6.60,95%CI(-8.88,-4.31),P < 0.01]。各项结局指标的GRADE分级包括中、低和极低级。  结论  犀角地黄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以提高过敏性紫癜的总有效率, 降低复发率, 改善各项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率。
述评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研究现状与思考
朱磊, 程成, 刘小娟, 张洪海, 许聪, 葛畅畅, 卢一, 沈洪
2023, 39(2): 188-193.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88
摘要:
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核心证候。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特点、大肠湿热证症状特点以及相关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 证实了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候, 但现有证候诊断标准条目仍以主观为主, 客观理化指标、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缺乏有效整合, 尚未发现特异性证候标志物。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联合, 注重病-证-症相结合, 寻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特异性诊断性标志物, 建立涵盖主观、客观的病证结合诊断标准, 完善中医证候科学理论体系。
外泌体lncRNAs在结直肠癌中西医研究中的现状及思考
荣汶青, 柴妮, 朱惠蓉
2023, 39(2): 194-20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194
摘要:
外泌体lncRNAs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通过诱导免疫逃逸、驱动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加化疗及靶向治疗抗性、促进血管新生等影响结直肠癌的进程。古今医家认为结直肠癌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正气亏虚, 标实为痰、湿、热、毒、瘀等病理因素交互为患, 外泌体lncRNAs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与中医学对结直肠癌“正虚邪实”病机的认识高度契合。通过梳理近年来外泌体lncRNAs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为未来中西医结合防治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