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1期

学术探讨
基于复合病机理论探讨肺结节中医辨治思路
郁文越, 朱佳
2023, 39(1): 1-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01
摘要:
肺结节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复合病机理论,认为虚、郁、痰、瘀是肺结节形成的基本病因,痰瘀热郁、毒聚络损是肺结节癌变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复合病机理论从辨五脏以多脏兼顾、辨兼夹以多法并举、辨标本以扶正祛邪、辨转归以阻截传变四个方面探讨复法制方的基本思路,以期为肺结节中医辨治及组方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中医五神理论辨治认知功能障碍
滕晶
2023, 39(1): 6-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06
摘要:
中医五神分别藏于五脏,即心藏神(心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介绍了中医五神与认知功能的关系,通过对五神与认知功能障碍病机关系的阐释,建立相应的辨治方案,从而形成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辨神论治”诊疗模式,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临床研究
智能气囊夹板治疗不稳定型Colles骨折的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严培军, 刘锌, 魏成建
2023, 39(1): 10-1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10
摘要:
  目的  通过单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 进行前瞻性研究, 探究智能气囊夹板相比普通夹板治疗不稳定型Colles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研究纳入157例不稳定型Colles骨折患者, 其中对照组127例使用普通夹板, 治疗组30例使用智能气囊夹板。随访6周, 观察对比2组掌倾角和尺偏角、Lidstrom影像学评分、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夹板调整次数和骨折再复位次数等指标, 并统计2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第28、42天时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智能气囊夹板再调整次数和骨折再复位次数更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2组尺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和Lidstrom影像学评分、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皮肤和软组织并发症区域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智能气囊夹板在减轻Colles骨折断端疼痛、减少夹板调整次数与骨折再复位次数方面优于普通夹板, 且其压力智能调节显著降低了固定局部的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尝试推广使用。
脑络通浸膏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轻度认知障碍的回顾性研究
王欣彤, 朱清, 梁森, 邓颖, 吴文涛
2023, 39(1): 16-2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16
摘要:
  目的  回顾性观察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Parkinsonism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VP-MCI)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分析脑络通浸膏治疗该病的痰浊阻窍证和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确诊的108例VP-MCI病例, 分析其中医证型及分布特点。纳入符合痰浊阻窍证和瘀血阻络证的75例VP-MCI的病例按脑络通浸膏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和多奈哌齐单药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疗程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MDS-UPDRS)评分情况; 双侧头颈部血管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108例VP-MCI患者中医辨证为痰浊阻窍证和瘀血阻络证者占69.44%。治疗后, 治疗组主要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减少(P < 0.05,P < 0.01), 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 治疗组MoCA评分明显提高(P < 0.01), 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 0.05), 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VP-MCI的主要中医证型为痰浊阻窍证和瘀血阻络证。脑络通浸膏联合多奈哌齐可明显改善痰浊阻窍证和瘀血阻络证VP-MCI患者的脑血流和认知水平。
实验研究
小檗碱通过激活自噬诱导caspase依赖性凋亡发挥抗结直肠癌作用
陈姿含, 闫秋莹, 顾俊菲, 濮文渊, 沈政洁, 程海波, 孟庆海, 孙东东
2023, 39(1): 21-31.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21
摘要:
  目的  探究小檗碱通过自噬依赖性凋亡发挥抗结直肠功效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使用HCT116细胞和移植瘤模型小鼠进行小檗碱抗肿瘤药效和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体外研究中, 通过利用CCK8实验评价小檗碱对结直肠癌细胞活力的影响, 使用细胞克隆实验评价小檗碱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同时借助流式细胞术和TUNEL染色法对小檗碱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作用进行研究。透射电镜和mCherry-GFP-LC3B腺病毒转染细胞用于检测细胞内自噬流变化。通过对小鼠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 评价小檗碱体内抗结直肠癌作用。  结果  体外研究结果表明, 小檗碱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活力, 诱导细胞凋亡, 同时提高细胞内LC3B水平。使用自噬抑制剂3-MA、CQ和BafA1进行干预, 自噬抑制剂能够促进HCT116细胞生长, 抵消小檗碱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作用。雷帕霉素增强小檗碱上调HCT116细胞中LC3B水平的作用, 同时Z-VAD-FMK或ATG siRNA能够废除小檗碱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在体研究结果表明, 小檗碱能够降低肿瘤体积和重量, 引起肿瘤组织发生凋亡。进一步的体内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小檗碱显著抑制p-mTOR表达, 同时显著上调ATG5、ATG7、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8表达。  结论  小檗碱能够通过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 促进其发生caspase依赖性凋亡, 进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基于UPLC-Q-Orbitrap MS/MS技术研究膝痹宁对KOA模型大鼠的软骨保护效应
张力, 刘子修, 廖太阳, 吴鹏, 李晓辰, 梅伟, 茆军, 王培民, 张立
2023, 39(1): 32-41.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32
摘要:
  目的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UPLC-Q-Orbitrap MS/MS)技术分析膝痹宁的药物活性成分, 通过干预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代谢因素探讨膝痹宁软骨保护效应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制备膝痹宁水提物, UPLC-Q-Orbitrap MS/MS技术分析膝痹宁的活性成分。将大鼠分为空白组、KOA组、膝痹宁组, 提取大鼠软骨组织, 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形态; 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PPAR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1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取各组大鼠血清完成代谢组学分析。  结果  经鉴定, 膝痹宁含活性成分56种; 组织学切片提示膝痹宁具有软骨保护作用, 并能上调KOA大鼠软骨组织PPARγ、PGC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 < 0.05, P < 0.01), 降低MMP3、MMP1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 < 0.05, P < 0.01);此外, 代谢组学研究发现, 膝痹宁对13种KOA差异代谢物存在干预作用, 涉及10条代谢通路。  结论  膝痹宁具有多种药物活性成分, 其KOA软骨保护效应与药物活性成分对KOA的代谢调控有关。
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双穴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管重塑作用
张宏如, 陈静, 徐森磊, 顾任钧, 白桦, 卢圣锋, 潘玉璟, 顾一煌
2023, 39(1): 42-4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42
摘要:
  目的  研究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管重塑作用。  方法  将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MIRI组(10只)、内关组(10只)、足三里组(10只)以及内关+足三里组(10只)。对大鼠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处理从而构建MIRI动物模型。穴取双侧内关、足三里以及内关+足三里, 疏密波, 频率2 Hz。关胸后第2天进行电针治疗, 每日1次, 共14 d。超声心动图(ECG)检查各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内径缩短率(LVFS)。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免疫荧光法(IF)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α-SMA和CD31蛋白共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A、α-SMA, CD31和p-eNOS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 MIRI模型组大鼠LVEF和LVFS参数显著降低(P < 0.000 1)。针刺内关或足三里穴位的大鼠LVEF和LVFS参数较未进行针刺的MIRI大鼠显著升高(P < 0.000 1)。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双穴位的大鼠LVEF和LVFS参数相比MIRI模型组(P < 0.000 1)以及针刺单穴位组(P < 0.01)均有显著升高。MIRI组的梗死面积显著高于空白组(P < 0.000 1)。单独针刺内关穴(P < 0.001)和足三里穴(P < 0.01)能显著缩小梗死面积, 而针刺内关穴和足三里双穴位相比针刺单个穴位能更有效缩小梗死面积(P < 0.05, P < 0.001)。与空白组比较, MIRI组大鼠心肌组织中α-SMA和CD31表达阳性显著减弱。相较MIRI组, 单独针刺内关或足三里穴位组的大鼠心肌组织中α-SMA和CD31表达阳性增强, 而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双穴位组的表达阳性强于MIRI对照组以及针刺单穴位组。MIRI组的α-SMA、CD31、VEGFA和p-eNOS蛋白表达水平相对空白组显著降低(P < 0.000 1)。单独针刺内关或足三里穴位组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A(P < 0.001, P < 0.000 1)、α-SMA(P < 0.000 1)、CD31(P < 0.000 1)和p-eNOS(P < 0.000 1)表达增强, 而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双穴位组表达升高更为显著(P < 0.000 1)。  结论  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双穴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血管重塑效果更佳。
白头翁汤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mTORC1-STAT3-COX-2信号通路的影响
何琼姿, 韦鹏, 刘欢欢, 张俊芝, 刘彤彤, 石琨群, 徐艺, 刘史佳
2023, 39(1): 50-5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50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40只C57BL/6雌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白头翁汤给药组及雷帕霉素给药组。采用3.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构建小鼠UC模型。造模同时进行给药处理。白头翁汤组每日给予6.83 g·kg-1白头翁汤灌胃, 雷帕霉素组每日用2 mg·kg-1雷帕霉素药液进行腹腔注射, 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记录小鼠每日体质量变化及粪便性状, 7 d后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并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含量,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磷酸化P70S6K的表达, qPCR检测结肠组织环氧化酶(COX-2)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 结肠长度缩短、疾病活动指数(DAI)和组织病理学评分升高(P < 0.001), 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升高(P < 0.001), 结肠组织中COX-2 mRNA表达水平、p-mTOR/mTOR、p-P70S6K/P70S6K、p-STAT3/STAT3均升高(P < 0.01,P < 0.001)。与模型组相比, 白头翁汤组和雷帕霉素组小鼠上述表型症状均得到改善, 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下降(P < 0.01,P < 0.001), 结肠组织中p-mTOR/mTOR、p-P70S6K/P70S6K、p-STAT3/STAT3和COX-2 mRNA表达减少(P < 0.05,P < 0.01,P < 0.001)。  结论  白头翁汤能有效预防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C1-STAT3-COX-2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UPLC-QTOF-MS/MS分析的芪葵颗粒化学成分系统筛选与识别
李长印, 陆明霞, 廖健城, 黄莉吉, 居文政, 邹建东
2023, 39(1): 57-6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57
摘要:
  目的  系统定性表征芪葵颗粒(黄芪、制首乌、黄蜀葵花)中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联用分析方法对芪葵颗粒水提液进行分离检测, 获取正、负离子模式下的原始分析数据; 借助AB Sciex PeakView软件, 综合采用靶向和非靶向的筛选方法, 对获得的原始分析数据进行处理, 系统筛选鉴定芪葵颗粒中的化学成分; 以不少于2个准分子离子的同时出现, 排除碎片离子的干扰, 锁定筛选所得目标化合物; 依据准分子离子及特征二级子离子质谱信息, 结合标准品比对, 并参考数据库搜索匹配和文献数据比对, 对锁定的化合物进行鉴定或合理归属。  结果  从芪葵颗粒中共筛选出89个化合物, 鉴定出71个化合物, 包括黄酮类45个, 皂苷类14个, 蒽醌类4个, 二苯乙烯苷类3个, 多糖类2个, 有机酸类3个。鉴定结果表明羟基化、糖基化、葡萄糖醛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丙二酰化等多种转化反应参与了芪葵颗粒多样化学成分的形成。  结论  基于UPLC-QTOF-MS/MS靶向和非靶向相结合的筛选鉴定方法可快速全面表征芪葵颗粒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涉及的转化反应, 为深入探讨芪葵颗粒的质量控制、组方优化和药效物质等奠定了基础。
润目灵护眼液治疗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宋健涛, 刘鑫, 祁兴华, 张巧, 陈忆菁, 朱慧, 裴科, 段煜, 蔡皓
2023, 39(1): 70-7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70
摘要:
  目的  探究润目灵护眼液经超声雾化机雾化后对过度蒸发性干眼症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方法  1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原方组和考察组,每组4只, 采用苯扎氯铵滴眼法诱导过度蒸发性兔干眼症模型, 经超声雾化机给予润目灵护眼液, 通过检测兔眼泪液的分泌量、泪膜的破裂时间和角膜的荧光染色, 以评价润目灵组方对兔干眼症模型的干预作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兔眼结膜黏蛋白-5亚型AC(MUC5AC)的表达情况;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兔眼角膜和结膜的病理情况; ELISA法检测兔眼泪腺和房水中TNF-α和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兔眼角膜中JNK/P38通路以及MMP-9和MUC5AC蛋白的表达水平, 以评价润目灵护眼液对兔干眼症模型的治疗作用。  结果  经HPLC测定,原方组中绿原酸、金丝桃苷、木犀草苷的浓度分别为0.123 63、0.017 25、0.095 83 mg·mL-1。通过优化提取工艺,考察组中绿原酸、金丝桃苷、木犀草苷的含量显著提升,浓度分别为0.225 18、0.042 11、0.183 10 mg·mL-1。与模型组相比,原方组与考察组兔眼泪液的分泌量增加(P < 0.05),兔眼泪膜的稳定性增强(P < 0.05),且考察组泪液分泌量高于原方组(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原方组与考察组兔眼结膜中的MUC5AC表达水平升高(P < 0.05),且考察组中被MUC5AC抗体染色的结膜细胞多于原方组(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原方组与考察组中兔眼角膜及结膜中的上皮细胞得到修复,兔眼泪腺和房水中的炎症因子含量降低(P < 0.01),且考察组房水中IL-6的表达水平低于原方组(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原方组与考察组兔眼角膜中的JNK/P38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 0.05,P<0.01)、MUC5AC表达水平升高(P < 0.05, P < 0.01)以及MMP-9表达水平降低(P < 0.05,P < 0.01)。同时,与原方组相比,考察组兔眼角膜中的P-P38/P38、P-P65/P65、MMP-9以及MUC5AC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P < 0.05)。  结论  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炎症通路具有相关性, 其中润目灵方中含有的金丝桃苷、木犀草苷以及绿原酸等成分可以增加兔眼泪液的分泌量, 维持泪膜的稳定性, 并有效改善眼表的损伤和抑制眼表炎症的表达, 从而达到治疗干眼症的效果。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金实教授基于络病理论辨治回纹型风湿症
程淼, 何晓瑾, 曹晶, 陈华, 郭峰
2023, 39(1): 79-83.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79
摘要:
介绍了金实教授基于络病理论辨治回纹型风湿症的经验。回纹型风湿症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当、久病体虚有关。脾胃气血亏虚,肝肾精髓虚损,络脉失养,风夹诸邪乘虚侵袭络脉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分期论治。提出急性期应祛风通络,注重清热利湿,佐以虫类药搜风通络;缓解期宜补气健脾,养血和络;补肾养肝,填精充络。
综述
中药散剂在口腔黏膜部位临床使用与制备的关键问题探讨
刘梓琛, 郭宁, 吴飞, 郎卿, 徐剑, 林晓, 赵立杰
2023, 39(1): 84-9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84
摘要:
中药散剂使用历史悠久, 以其剂型特色、制法简单、疗效确切成为中药的代表性剂型之一。中药外用散剂在口腔黏膜部位的临床应用历来较为广泛。由于剂型的特殊, 临床用量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共识, 而外用散剂处方中多含矿物类生药, 因此会带来一定的安全性隐患; 随着制剂工艺的不断发展更新, 一些新的粉碎工艺也不断应用于散剂制剂工艺中, 但同时带来的相关问题也值得讨论。对上述中药外用散剂的剂量、安全性、工艺合理性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为其规范临床应用、确保用药安全、进一步新药开发等提供启发。
基于外泌体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探讨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潜在机制
刘路, 齐文川, 曾倩, 周子扬, 陈道鸿, 高蕾, 何斌, 蔡定均, 余曙光, 赵凌
2023, 39(1): 93-10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093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以肺结构退行性病变、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呼吸系统疾病。与服用药物相比, 针刺能够改善呼吸困难, 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以及机体免疫力且副作用较小, 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炎症机制在COPD的发生中十分重要, 其中巨噬细胞是重要的炎症参与者,巨噬细胞极化在COPD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外泌体为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双层膜囊泡, 能够介导细胞间或器官间通讯, 调节细胞功能或细胞活动。据报道外泌体参与巨噬细胞极化, 具有调节炎症的作用。在影响COPD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中, 外泌体作为重要的突破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主要从外泌体参与巨噬细胞极化角度出发, 阐释COPD的发病机制以及分析针刺通过调控外泌体, 参与巨噬细胞极化, 从而治疗COPD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