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2期

专论
“肝开窍于目”中医理论启示下的“肝-眼生物轴”的提出及其现代医学生物学证据
朱悦, 曹程, 王颖异, 郑慧丽, 陈晨凯, 郭建明, 张芳, 宿树兰, 郭盛, 王育良, 段金廒
2021, 37(2): 161-17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161
摘要: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认知,认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 上注于目而为明”,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肝病及眼”“眼病及肝”的中医辨证与辨病理论基础和诊疗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和眼两大脏器之间在生理、病理诸方面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这些生物学联系印证了“肝开窍于目”理论。因此,“肝-眼生物轴”的提出,既得益于“肝开窍于目”中医脏腑理论的启示,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又是人体脏器与眼部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通路与靶点和复杂而紧密的生物学关系的客观判断。“肝-眼生物轴”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必将为提升眼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术探讨
周仲瑛教授辨治新发肺系疫病学术思想探讨
王俊壹, 李柳, 叶放, 冯哲, 程海波
2021, 37(2): 171-17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171
摘要: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临证70余年,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周老强调疫毒是新发肺系疫病的关键病因,外感疫毒引动肺内伏邪是基本病机,病机演变基本符合三焦和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并认为三焦传变可能是新发肺系疫病主要的传变方式,临床辨治以三焦辨证为主导,重视审证求机,治疗倡导以祛邪解毒为先,注重整体观、三因制宜、未病先防等原则。
藏象辨证体系构建研究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吴承玉, 骆文斌, 孙鹏程, 徐征, 吴承艳, 张蕾, 杨涛, 史话跃
2021, 37(2): 175-17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175
摘要:
论述了藏象辨证体系的层进式构建模式,由概念的确立到思维模式的创建,再到辨证体系的构建。并介绍了藏象辨证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专家征询为依据,以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为重要手段,遵循“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获取与识别病位、病性特征,把握临床基础证与复合证。最后阐明了创建藏象辨证体系的科学意义、研究特色与原创性。
心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吴承玉, 丁以艳, 李支龙, 姚颖, 徐征, 吴承艳, 骆文斌, 杨涛, 高宇
2021, 37(2): 179-18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179
摘要:
心系主要包括心及与之相关联的血脉、面、舌、脑络、小肠等。通过收集心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并规范了心系的病位、病性特征症,总结了临床上常见的心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心系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肺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徐征, 孙鹏程, 张蕾, 吴承艳, 吴承玉, 骆文斌, 杨涛, 史话跃
2021, 37(2): 183-18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183
摘要:
肺系主要包括肺及与之相关联的大肠、鼻、咽喉、皮毛等。通过收集肺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并规范肺系的病位与病性特征症,总结临床上常见的肺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肺系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胥波, 章莹, 徐涛, 张蕾, 徐征, 吴承艳, 吴承玉, 骆文斌, 史话跃
2021, 37(2): 186-18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186
摘要:
脾系主要包括脾及与其直接相关联的脏腑、官窍、经络等。通过收集大量脾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脾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系统地阐述、规范了脾系病位、病性特征症, 总结了临床上常见脾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脾系疾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肝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史话跃, 吴承玉, 吴承艳, 骆文斌, 胥波, 杨涛, 徐征, 李元瑛
2021, 37(2): 190-193.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190
摘要:
肝系主要包括肝脏及与其相关联的胆、目、筋、爪、肝经、胆经等。基于肝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归纳、规范肝系的病位、病性特征症,总结临床上常见的肝系基础证和复合证,为肝系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谷鑫, 沈卫星, 吴承玉, 徐征, 吴承艳, 全建峰, 史话跃, 骆文斌
2021, 37(2): 194-19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194
摘要:
肾系主要包括肾及与之相关联的膀胱、命门、胞宫、精室、二阴、髓、骨、耳、发、齿等。通过收集大量肾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地归纳并规范了肾系的病位、病性特征症,总结了临床上常见肾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肾系疾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临床研究
健脾养胃方联合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谢晓东, 强永虎, 刘沈林, 陈彦臻, 吴旻, 张星星
2021, 37(2): 198-20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198
摘要:
目的  观察健脾养胃方配合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给予以奥沙利铂和替吉奥为主的SOX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组在新辅助化疗基础上配合健脾养胃方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辅助化疗疗效(TRG分级)、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胃癌组织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RG分级评分降低(P <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0.01),且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胃癌组织Tim3、FoxP3蛋白水平降低(P < 0.05),IL-8、IL-10 mRNA水平降低(P < 0.05)。结论  健脾养胃方配合新辅助化疗方案,可有效提高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机制可能与该方调节患者肿瘤微环境中Tim3、FoxP3及IL-8、IL-10有关。
围手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郤丽娟, 王道荣, 方方, 袁海娟
2021, 37(2): 205-21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05
摘要: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行全麻胃肠肿瘤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组。干预组进行TEAS治疗,选用双侧内关、足三里及印堂穴,对照组除不进行电刺激外其余均与干预组相同。观察患者围手术期认知(MMSE)、自理能力(ADL)、压疮、跌倒评分,术后排气排便、进食,术后发热、下床活动、拔除尿管、术后住院及总住院时间,患者围手术期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S100β及白细胞(WBC)水平。结果   干预组术后发热、下床活动、肛门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术后认知功能总分,定向、记忆、回忆能力得分显著低于术前与干预组(P < 0.05)。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手术当天ADL、压疮评分显著降低(P < 0.01),跌倒评分明显升高(P < 0.01);与手术当天比较,2组患者出院前ADL、压疮评分明显升高(P < 0.05~0.01),跌倒评分显著降低(P < 0.01),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 < 0.05~0.01)。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WBC、IL-6、CRP及S100β水平明显升高(P < 0.01);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第3天2组患者WBC水平显著降低、CRP水平明显升高(P < 0.01),IL-6水平干预组显著下降(P < 0.05),2组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 < 0.05~0.01)。结论   围手术期TEAS治疗可促进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认知功能中定向、记忆及回忆能力的恢复,促进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压疮及跌倒风险,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加速早期康复。
黄苦清心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阴虚火旺证的临床研究
范玄玄, 王露, 方居正, 方菲芃, 刘亚勤, 丰俊鹏
2021, 37(2): 211-21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11
摘要:
目的   观察黄苦清心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PVB)阴虚火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PVB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黄苦清心合剂,疗程为8周。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QT间期、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c间期)、心率变异性(HRV)及PVB次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QT间期、Tp-ec间期、HRV及PVB次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期间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结论   黄苦清心合剂可改善PVB阴虚火旺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PVB次数、缩短QT间期和Tp-ec间期、改善HRV,有效治疗PVB阴虚火旺证并且安全性高。
实验研究
柴胡和白芍醋炙前后组方四逆散对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比较
莫子晴, 蔡皓, 段煜, 裴科, 张雅婷, 钮敏洁, 王梦晴, 于慧
2021, 37(2): 216-22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16
摘要:
目的   应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变化,评价柴胡和白芍醋炙前后组方四逆散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四逆散中君药柴胡和臣药白芍醋炙的增效机制及炮制内涵。方法   利用CUMS程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以1H-NMR为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给药情况下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学的变化。结果   CUMS抑郁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共有17种代谢物水平发生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组及柴胡和白芍醋炙后组方的四逆散组干预后的抑郁大鼠代谢发生显著变化。与四逆散组比较,柴胡和白芍醋炙后组方的四逆散组干预的抑郁大鼠粪便中乳酸、α-葡萄糖、β-葡萄糖、甲酸、乙酸、苏氨酸6种代谢物的水平发生变化,同时对丙酮酸代谢、糖酵解与糖质新生代谢、甲烷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氨酰合成代谢共6条代谢通路产生影响。结论   柴胡和白芍醋炙后组方的四逆散抗抑郁作用更佳,这可能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免疫调控及肠道菌群有关。
肠道菌群对半枝莲中活性成分的代谢及其抑制CYP1A1酶的影响
蒋家璐, 孙溧, 倪姐, 徐坠成, 宋蒙蒙, 姚卫峰, 程海波, 康安, 孙东东
2021, 37(2): 225-23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25
摘要:
  目的   研究半枝莲提取物经肠道菌转化前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CYP1A1酶抑制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Q-TRAP-MS)技术检测半枝莲提取液在肠道菌中温孵0、0.5、1、2、4、6、12、24 h后主要活性成分的经时变化过程;通过CYP1A1酶活性分析实验研究半枝莲提取液经肠道菌转化不同时间点后对CYP1A1酶抑制作用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半枝莲中主要黄酮类成分,野黄芩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及其苷对CYP1A1酶的抑制作用;利用分子对接验证野黄芩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与CYP1A1之间的结合情况。   结果   半枝莲提取液经过肠道菌转化后,野黄芩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木犀草素、汉黄芩素含量增加,黄酮苷类成分野黄芩苷、木犀草苷、汉黄芩苷含量随时间延长显著减少,而二萜类成分半枝莲碱A、半枝莲碱B、半枝莲碱X含量无明显变化;半枝莲提取液经肠道菌温孵2、4、6 h后对CYP1A1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而12 h后这种增强作用逐渐减弱;野黄芩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与CYP1A1蛋白对接后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6.33、-6.61、-7.09 kcal/mol,配体与CYP1A1中Phe224形成的π-π堆积作用为主要相互作用。   结论   半枝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发挥抑制CYP1A1酶活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可能与半枝莲的清热解毒功效有关。
微粉化对姜黄色素粉体学性质及溶出度的影响研究
仝萌, 于翔羽, 李淑坤, 胡子奇, 汪晶, 舒娈
2021, 37(2): 231-23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31
摘要:
  目的   针对姜黄色素进行微粉化处理,系统考察分析微粉化对姜黄色素粉体学性质及溶出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低温行星球磨机制备4种不同粒径的姜黄色素粉末,通过扫描电镜法(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方法分析比较姜黄色素普通粉和微粉的微观区别,测定其粉体学参数,考察其溶出度的区别,同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   经过微粉化后,姜黄色素粉末的粒径逐渐减小,微粉化对姜黄色素的熔点及吸湿性无显著影响,但是微粉的压缩度却逐渐增加,休止角增大,微粉更易出现团聚现象;在pH1.2及pH6.8溶出介质中,微粉化后的姜黄色素中姜黄素及去甲氧基姜黄素溶出速率及累计溶出率均明显提升,与粒径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粒径微粉在3个月加速稳定性条件下溶出率略有降低。   结论   微粉化技术对于改善姜黄色素性质,促进姜黄色素吸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健脾养正消癥方治疗胃癌小鼠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徐婷婷, 熊玥, 张婷, 严士海, 吴坚, 刘沈林, 刘史佳, 张其德
2021, 37(2): 237-243.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37
摘要:
目的   通过代谢组学方法,观察给予健脾养正消癥方的前后胃癌小鼠血清代谢产物变化规律,寻找其与治疗胃癌疗效相关特征分子,探讨健脾养正消癥方在调控胃癌内源性机制方面作用。方法   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健脾养正消癥方低剂量组和健脾养正消癥方高剂量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来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利用MetaboAnalyst网站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健脾养正消癥方高、低剂量组小鼠瘤体平均瘤质量明显小于模型组(P < 0.05)。代谢组学结果经分析,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样本能够得到很好的区分,健脾养正消癥方给药后胃癌小鼠的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回调,并初步鉴定出5个差异代谢物和4条相关代谢通路。结论   健脾养正消癥方能够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花生四烯酸水平的升高以及其激活的α-亚麻酸和亚油酸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有关。
山海丹颗粒对勃起功能障碍模型大鼠的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杨春媚, 戴小斌, 郑维维, 钱程, 刘洋, 杨葛俊, 郑孟凯, 陆茵, 王爱云
2021, 37(2): 244-25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44
摘要:
  目的   观察山海丹颗粒对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疾病的改善作用,并基于前期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探讨可能的相关机制。   方法   选取140只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雌雄各半。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的方法,用雄性大鼠建立血管性ED动物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地那非组、疏肝益阳胶囊组、山海丹颗粒低剂量组、山海丹颗粒中剂量组、山海丹颗粒高剂量组,给药组灌胃给药8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双蒸水。考察各组大鼠性行为学指标,TUNEL染色检测睾丸内生精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阴茎组织的iNOS、eNOS、nNOS和p38表达水平。   结果   和模型组相比,山海丹颗粒显著缩短了ED大鼠的扑捉潜伏期和射精潜伏期,减少睾丸组织内凋亡的生精细胞数量,增加iNOS、eNOS、nNOS表达,抑制p38磷酸化。   结论   山海丹颗粒可有效改善ED模型大鼠的疾病状态,其治疗ED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iNOS、eNOS、nNOS和p38来实现的。
黄柏酮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抑制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合成的研究
谢海纳, 潘志强
2021, 37(2): 251-25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51
摘要:
目的   研究黄柏酮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与分泌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Y1小鼠肾上腺皮质瘤细胞,采用2.5~160 μmol/L黄柏酮干预细胞24 h,运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以80 μmol/L黄柏酮处理细胞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膜变化;以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液皮质酮含量;以40~160 μmol/L黄柏酮干预细胞24 h,80 μmol/L黄柏酮干预细胞24~48 h,运用qPCR法检测皮质酮合成酶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5~40 μmol/L黄柏酮对细胞的抑制率约为35%(P < 0.05),160 μmol/L黄柏酮对细胞的抑制率为60%以上(P < 0.01)。黄柏酮导致G1期细胞显著增加并促进线粒体膜亮度增强(P < 0.05),同时显著抑制线粒体膜Mfn1、Mfn2蛋白表达以及皮质酮分泌(P < 0.05)。进而发现,40~160 μmol/L黄柏酮显著抑制Cyp11a1、Cyp11b1、Hsd3b2、SF-1基因表达(P < 0.01),160 μmol/L黄柏酮显著增强StarCyp21a1、Nr4a1、Nr4a2基因表达(P < 0.01);80 μmol/L黄柏酮持续给药48 h内,均显著抑制Cyp11a1、Cyp21a1、Cyp11b1、Hsd3b2基因表达(P < 0.01),并抑制StAR、CYP11A1蛋白表达,然而促进Star基因表达(P < 0.01)。结论   黄柏酮抑制肾上腺皮质细胞皮质酮合成过程,可能与其阻滞细胞周期及影响线粒体膜上类固醇激素合成酶表达有关。
黄芩苷对高脂诱导HepG2细胞脂肪沉积及SIRT1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李娟, 张中乐, 吴嘉珍, 沈红艺
2021, 37(2): 258-26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58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芩苷(Baicalin, BA)对游离脂肪酸(FFA)诱导HepG2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   选用0.75 mmol/L的FFA体外诱导HepG2细胞24 h,建立体外脂肪沉积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利用油红O染色及GPO-PAP酶法检测各组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炎症因子TNF-α、IL-6分泌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碳水化合物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以及脂肪酸合成酶(FAS)的蛋白含量。结果   FFA诱导的HepG2细胞内脂质积聚明显,细胞内TG含量显著上升;药物干预后,3个药物组细胞内脂滴较模型组均有减少,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细胞内TG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中剂量和高剂量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IR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SREBP-1c以及FAS的蛋白表达显著上升,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黄芩苷组细胞SIRT1蛋白表达显著上升,SREBP-1c、ChREBP以及FAS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黄芩苷可以改善FFA诱导的HepG2细胞的脂肪沉积,减低细胞内TG的含量,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IRT1/SREBP-1c通路相关。
电针对PSD大鼠行为学及神经营养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汪洋, 王玉娟, 武九龙, 徐天舒
2021, 37(2): 263-26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63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模型(PSD)大鼠行为学及血清炎症因子、海马组织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卒中后抑郁组、电针组和氟西汀组,建立大鼠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手术后进行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刺激(CUMS)4周,建立PSD模型同时进行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检测、TTC染色、HE染色、血清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检测。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手术后脑组织梗死面积明显增大;HE染色明显看出MCAO组脑组织损伤严重。经过PSD造模后,与假手术组相比,糖水消耗量明显减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水平与垂直活动距离无明显变化;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升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下降;尼氏染色后明显看出海马神经元缺失。与卒中后抑郁组相比,电针组和氟西汀给药组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缩短,水平与垂直活动距离无明显变化;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含量减小;神经营养因子BDNF、IGF-1、NGF含量增加;神经元明显增多。  结论  电针疗法可以很好地改善PSD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相关行为学变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炎症因子,增加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保护有关。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表达的影响
徐疏影, 李文倩, 洪浩, 蔡云, 吴旭, 朱冰梅, 彭拥军
2021, 37(2): 270-27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70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4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改良的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在缺血1 h后进行再灌注。参照改良的Zea Longa 8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对3组大鼠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5 min和16 h进行电针干预。于再灌注后24 h取材。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右侧纹状体脑组织中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qPCR检测Beclin1 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无行为学改变,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电针组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 0.05),Beclin1 mRNA的表达亦明显增加(P < 0.05)。结论  电针治疗可能通过促进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的表达,调控自噬的发生,减小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实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效应。
基于“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和分子对接技术的泻火消瘿方治疗格雷夫斯病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初探
崔国倩, 项艳, 曲晓洋, 相萍萍, 朱粉霞, 谢亚萍
2021, 37(2): 275-28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75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泻火消瘿方治疗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s,GD)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数据库收集泻火消瘿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集,再检索GD相关靶点集。构建泻火消瘿方治疗GD的“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及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KEGG和GO富集,预测其作用机制,并进行关联性分析。最后将筛选出的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泻火消瘿方化合物92个,相应靶点227个。PPI网络筛选出了核心靶点18个。得到KEGG通路192条(P < 0.05),GO条目2 385个(P < 0.05),其中BP条目1 988个,CC条目255个,MF条目142个。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泻火消瘿方核心成分与潜在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与目前可能治疗GD药物的亲和力相近。结论  泻火消瘿方相关作用靶点及代谢通路为进一步研究泻火消瘿方治疗GD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国医大师周仲瑛从络病论治骨关节炎经验
管玉洁, 何晓瑾, 周学平, 王磊, 胡雨峰, 程淼, 肖思奇
2021, 37(2): 287-28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87
摘要:
周仲瑛教授基于叶天士的络病理论探讨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认为肾虚血亏、络脉空虚为发病基础,络脉痹阻为致病关键,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提出补虚充络、散滞通络的治疗原则,以补虚充络、辛味通络、虫蚁搜风通络三法论治,并自拟骨痹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从“热、痰、惊、风”辨治小儿热性惊厥
陈慧, 汪受传
2021, 37(2): 290-293.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90
摘要:
热性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急重病,防治小儿热性惊厥,应当遵循病证结合、既病防惊、未病防病的原则。急性发作期以止痉为先,辨热、痰、惊、风四证,以清热、豁痰、镇惊、息风为基本治法;起病初始尽早采用解热、镇惊药物如羚珠散等,防止热甚生惊;发作间期调整患儿体质,自拟金屏汤补肺固表、养心平肝,从而达到未病防病,预防外感发热,减少、减轻惊厥发生之目的。
综述
中药桔梗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初步分析
许伟辰, 罗子宸, 谢彤, 狄留庆, 郭青, 单进军
2021, 37(2): 294-30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294
摘要:
桔梗是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 DC的干燥根,主要含有皂苷、黄酮、多糖、甾醇和脂肪酸等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祛痰止咳、抗炎、抗肿瘤、降血糖、抗肥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从桔梗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体内过程、毒性及溶血性和质量标准等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其质量标志物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桔梗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植物三萜类成分生物合成中氧鲨烯环化酶与细胞色素P450的研究进展
田荣, 谷巍, 韦陈彬, 徐飞, 邱蓉丽, 张阿琴, 季媛媛, 李桃
2021, 37(2): 303-31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303
摘要:
三萜是许多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由于结构相对复杂,植物中含量较低,通过提取分离或化学合成难以获得,其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对三萜类成分的生物合成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其中氧鲨烯环化酶(OSC)可催化2, 3-氧化鲨烯环化生成三萜类前体物质,细胞色素P450(CYP450)主要参与三萜的后修饰过程,对三萜的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通过OSC和CYP450在三萜生物合成中的催化功能的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OSC和CYP450在三萜生物合成中的功能研究提供思路。
海洋天然产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朱月霞, 邵仲柏, 吴小小, 吴琦, 金叶, 刘顺, 李姣姣, 吉敬, 史大华, 沈金阳, 刘玮炜
2021, 37(2): 311-32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311
摘要: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s,AGIs)是一类通过减少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AGIs降糖平稳、安全性高,并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上市AGIs药物数量较少,且均具有一定副作用,使得开发新型AGIs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开发的重要宝库,是寻找开发新型AGIs的重要方向。该文综述了59个来源于海洋动物、藻类和微生物的天然AGIs,对他们的化合物类型和活性进行了介绍,为从海洋天然产物中开发新型高效的AGIs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