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1期

中药外用研究
中药外用制剂研究概述与展望
陈军, 梁秉文, 乔鹏丽, 严国俊, 尹少平, 付鹏, 王裔惟, 曾莉
2022, 38(1): 1-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01
摘要:
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作用优势, 但近年来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笔者在回顾中药外用制剂发展历程、概述中药传统和现代外用制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药外用制剂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并对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外用制剂与口服、注射制剂有“三分天下”的发展趋势, 中药外用制剂研究重点在于解决关键物质基础不明、外用吸收效率低和慢性创面难以愈合三大关键问题, 有望通过仿生膜分离技术、中药挥发油促渗剂开发和创面微生态调节加以解决。未来的中药外用制剂研究热点可能集中在创新材料研究、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制剂研究和微生态研究方面, 发展前景广阔。
中药外用制剂的品质传递过程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马丽霞, 亓雅丽, 庄欣雅, 张佳, 余亦婷, 周悦, 顾薇, 董洁, 毛春芹, 陆兔林, 陈军, 严国俊
2022, 38(1): 9-1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09
摘要:
中药品质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中药外用制剂从源头生产至制剂开发设计以及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 核心是将高品质的中药质量完整地传递到临床。然而, 中药外用制剂是一个成分复杂多元的集合体, 为保证中药产品的均一、稳定、安全、有效, 须关注制剂生产全过程的每个环节——中药材良种选育、合理采收与加工、规范炮制、成型工艺优化、药物释放与吸收评价、临床安全与有效评价。基于此, 笔者系统分析了影响中药外用制剂品质传递的关键环节, 探讨提高外用制剂疗效和减小毒副反应的途径, 以期用经典化学计量分析方法结合生物效应评价等方法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自身特色的外用制剂工艺与质量标准体系, 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外用制剂工艺与质量标准的提升。
基于微生物视角的“皮-肺-肠”轴与过敏性疾病
董洁, 陈军
2022, 38(1): 18-2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18
摘要:
在《内经》“肺合大肠, 大肠者, 皮其应”的中医肺藏象理论的基础上, “皮”“肺”“肠”三者在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构成了环型体系, 对于中药外治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皮-肺-肠”轴的提出主要从实体结构、免疫、内分泌、神经等方面探讨三者的联系。近年来, 皮肤微生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笔者基于微生物的视角探讨“皮-肺-肠”轴在以特应性皮炎为起点的“特应性进程”过敏性疾病中的时空关联。基于“皮-肺-肠”轴的皮肤微生物调节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也为中药外用制剂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香附四物汤全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合一”作用研究
姚俊宏, 任略, 董洁, 顾薇, 陆姗姗, 陈军
2022, 38(1): 25-31.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25
摘要:
  目的  比较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合一”作用。  方法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和当归油、川芎油、木香油、香附油等4种组方药材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 通过皮肤电阻法比较全方挥发油和各组方药材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 以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评价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 并采用大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全方挥发油和组方药材挥发油的生物效应。  结果  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以藁本内酯为其最主要成分, 含量为43.54%;与各组方药材挥发油相比, 全方挥发油含有16种新成分。全方挥发油及4种组方药材挥发油均具有显著的透皮促渗效果(P < 0.05), 其中全方挥发油的促渗作用较强, 是氮酮的2.5倍。5种挥发油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均显著低于氮酮(P < 0.05), IC50值为氮酮的1.98~6.25倍。5种挥发油均不同程度地抑制缩宫素诱导的离体子宫收缩, 其中全方挥发油对平滑肌收缩幅度、收缩频率和肌张力的抑制作用均最强, 分别为66.69%, 47.56%和66.98%。  结论  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作为透皮促渗剂应用于中药外用制剂具有低毒、高促渗和生物活性强的特点, 更易发挥“药辅合一”作用。
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的基质处方优化及其对KOA大鼠滑膜炎症的干预效应观察
杨楠, 刘子修, 张力, 廖太阳, 茆军, 王培民, 张农山
2022, 38(1): 32-3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32
摘要:
  目的  优化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的基质处方工艺, 研究其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滑膜炎症的干预效应。  方法  以综合感官、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评价指标, 以聚丙烯酸钠、甘羟铝、酒石酸、甘油为考察因素, 采用正交实验筛选最优基质处方。随后,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组、三色散传统制剂组、三色散凝胶贴膏剂(含促渗剂)组。采用改良的Hulth法构建KOA模型, 造模成功后, 各给药组外敷膏药28 d。末次给药后,提取各组大鼠滑膜组织。HE染色评估滑膜炎症, 天狼星红染色评估滑膜胶原沉积情况,Krenn评分评价滑膜炎症情况。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滑膜IL-1β、TNF-α、IL-6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  经过筛选得到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的最优基质处方为聚丙烯酸钠50 g,甘羟铝2.5 g,酒石酸3 g,甘油500 g,三色散150 g,纯水50 mL,卡波姆120 g,薄荷脑36 g。大鼠给药28 d后, HE及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组和三色散传统制剂组炎性细胞浸润、胶原沉积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Krenn评分显著降低(P < 0.01), 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1);与三色散传统制剂组比较,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组Krenn评分,IL-1β、TNF-α和IL-6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IL-1β、IL-6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TNF-α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与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组比较,三色散凝胶贴膏剂(含促渗剂)组Krenn评分显著降低(P < 0.05), IL-1β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TNF-α和IL-6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IL-1β、TNF-α、IL-6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 P<0.01)。  结论  优化的基质处方工艺稳定可行, 操作方法简便, 制备得到的三色散凝胶贴膏剂外观及黏附性良好, 且能有效减轻KOA大鼠滑膜炎症, 效果不亚于三色散传统制剂。加入促渗剂能增强三色散凝胶贴膏剂的抗炎效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神经酰胺脂质体对灵芝发酵液中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研究
汤清涵, 高洁, 董洁, 张启清, 陈军
2022, 38(1): 40-4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40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酰胺脂质体(Cerosomes, CS)对灵芝发酵液(Ganoderma lucidum fermentative liquid, GLFL)大分子极性成分的经皮递送效果及机制, 为GLFL高效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  以水溶性大分子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 FD)为荧光探针, 采用Franz扩散池和大鼠离体皮肤考察神经酰胺对脂质体经皮递送效果的影响, 并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皮内荧光分布。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载有灵芝发酵液的神经酰胺脂质体(GLFL-CS), 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及稳定性。应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研究经皮渗透机制。  结果  体外经皮递送实验表明, 神经酰胺和大豆磷脂比例为1 ∶ 6的FD-GLFL-CS[C/S(1 ∶ 6)]12 h皮内滞留量最高, 分别为FD-GLFL及FD-GLFL-CL的2.87倍和1.78倍。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CS能够促进更多的药物向皮肤深层渗透。所制备的GLFL-CS呈类球形, 分布均匀, 平均粒径为(259.3±16.7)nm, GLFL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包封率为(43.03±0.90)%。ATR-FTIR结果表明, CS可以改变皮肤水合能力以及角质层脂质和角蛋白的主要特征峰位移及峰面积。  结论  CS可能通过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 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 降低屏障作用, 从而显著提高水溶性大分子极性物质的经皮递送。
学术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康复策略
张建斌, 赵裕沛, 乔汪大治, 朱益敏, 王灿晖, 殷立平
2022, 38(1): 45-48, 5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45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基于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结合中医药康复理念和技术方法,从评估和干预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中,评估方面,主要有正气受损和余邪未尽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伤气、伤阴、伤形、伤神,后者包括夹痰、夹瘀;此外,还要兼顾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干预方面,需要从形神相俱、攻补兼施、内外并用几个方面进行康复治疗,并提出了相应的康复策略流程。
临床研究
健脾利胆通络方加减治疗脾虚络阻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观察
袁芳, 何晓瑾, 石俊, 钱斐, 张祥毓, 金实
2022, 38(1): 53-5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53
摘要:
  目的  观察健脾利胆通络方加减治疗脾虚络阻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脾虚络阻型PBC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2组均予熊去氧胆酸胶囊口服,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利胆通络方加减, 疗程均为3个月, 治疗前后观察2组中医证候变化, 检测2组患者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adase, 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血小板(Platelets, PLT)、肝脏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 LSM)、CD4+、CD8+及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水平, 计算AST和PLT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评分, 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 2组肝功能、APRI评分、LSM值、CD4+、CD8+及IgM水平均有改善(P<0.01), 观察组ALP、GGT、TB、APRI评分、LSM值、CD4+、CD8+及IgM水平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 P<0.01)。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1),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P<0.01)。  结论  健脾利胆通络方加减治疗可有效缓解PBC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 调节免疫, 保护肝内胆管细胞,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循经灸联合温和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周琳, 郭秀君, 吴琼, 戴彦祺, 黄莉, 姚瑶, 惠振
2022, 38(1): 59-63.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59
摘要:
  目的  观察循经灸联合温和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将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和脑保护),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经灸联合温和灸干预。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7天(T1)、治疗14天(T2)、治疗28天(T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治疗前后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 Ang-1)含量, 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含量。  结果  治疗后, 对照组T2、T3时间点及试验组T1、T2、T3时间点NIHSS评分明显降低(P < 0.05, P < 0.01),对照组T1、T2、T3时间点及试验组T2、T3时间点BI评分显著增加(P < 0.01),试验组T2、T3时间点NIHSS评分、BI评分优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2组患者FMA评分均显著增加(P < 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2组患者血清VEGF、Ang-1均升高, 血清hs-CRP均降低(P < 0.05, P < 0.01), 试验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 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循经灸联合温和灸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促进肢体康复, 可能与调节血管生长因子表达、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基于自主神经昼夜节律研究长程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对判断阴阳平衡的价值
程双, 成汇, 程伟, 龚冠闻, 章程, 邵明月, 董艳平, 许睿, 马朝群, 江志伟, 程海波
2022, 38(1): 64-6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64
摘要:
  目的  运用长程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 通过分析自主神经的昼夜节律与阴阳的关系, 评价其作为一种判断人体阴阳平衡手段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 将长程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贴于受试者胸前, 同步心电监测, 连续佩戴48 h。分析48 h内心率变异性指标如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相邻心跳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频域参数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高频比(LF/HF)等, 观察其昼夜节律变化, 分析与阴阳的关系。  结果  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呈现出昼夜变化, 反映人体的昼夜节律: 夜间SDNN、SDNN index、pNN50、HF均高于日间,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F/HF日间高于夜间,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长程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仪可以通过监测及分析心率变异性, 反映自主神经的动态变化, 从而判断人体阴阳的平衡关系。
实验研究
潜阳育阴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足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李婕, 马思齐, 许骏尧, 郑亚威, 王艺璇, 李海涛
2022, 38(1): 69-7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69
摘要:
  目的  探讨潜阳育阴颗粒(QYYY)对高血压肾损害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动物模型,潜阳育阴颗粒(低、中、高剂量)为干预,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RPC6及足细胞损伤相关蛋白Desmin、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细胞实验用潜阳育阴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QYYYL、QYYYM、QYYYH)干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大鼠足细胞损伤模型,Western Blot检测TRPC6及足细胞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TRPC6、Desmin的表达。  结果  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到潜阳育阴颗粒能明显改善SHR的肾损害,与模型组相比,QYYY能明显降低TRPC6、Desmin,升高Nephrin、Podocin表达水平及改善Ang Ⅱ所诱导的足细胞损伤(P < 0.05, P < 0.01)。  结论  QYYY可以改善高血压肾损害,其机制可能与TRPC6及足细胞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黄芪多糖对脾虚湿困大鼠小肠黏膜损伤修复作用机制
杨彬彬, 崔宁, 王世军
2022, 38(1): 77-8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77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修复脾虚湿困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机制。  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芪多糖高剂量组(900 mg·kg-1·d-1)、黄芪多糖中剂量组(600 mg·kg-1·d-1)、黄芪多糖低剂量组(300 mg·kg-1·d-1)、参苓白术散组(2.5 g·kg-1·d-1)。除对照组外, 其余组给予高脂低蛋白饲料加力竭游泳, 连续8周, 建立脾虚湿困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 黄芪多糖及参苓白术散灌胃给药, 持续2周。每周称体质量; 测量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 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水平; qPCR法检测小肠组织Wnt1、β-catenin、CyclinD1、C-MYC 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Wnt1、β-catenin、CyclinD1、C-MYC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 血清D-LA、DAO水平显著升高(P < 0.01), 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 < 0.01), Wnt1、β-catenin、CyclinD1、C-MYC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 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黄芪多糖高、中剂量组体质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黄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D-LA、DAO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P < 0.01), 黄芪多糖高、低剂量组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 < 0.05,P < 0.01), 黄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Wnt1、β-catenin、C-MYC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1), 黄芪多糖高、中剂量组CyclinD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 0.05,P < 0.01), 黄芪多糖高、中、低剂量组Wnt1、β-catenin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1),黄芪多糖高、中剂量组CyclinD1、C-MYC mRNA水平显著降低(P < 0.01)。  结论  黄芪多糖可能通过下调脾虚湿困模型大鼠小肠组织Wnt/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 修复肠道黏膜损伤, 发挥益气健脾利湿功效的作用。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鉴定二丁颗粒的化学成分
石松安, 张瓒, 韩静, 韩飞
2022, 38(1): 83-9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083
摘要: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HPLC-FT-ICR-MS)法鉴定二丁颗粒(紫花地丁、半边莲、蒲公英、板蓝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Kinetex C18色谱柱(150 mm×4.6 mm, 2.6 μm), 流动相A: 乙腈, 流动相B: 0.1%甲酸水溶液, 梯度洗脱, 流速: 1.0 mL · min-1, 柱温: 30 ℃, 进样量: 10 μL。电喷雾电离源正、负离子模式检测, 根据高分辨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数据及相关文献对二丁颗粒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  结果  在二丁颗粒中共检测到106个化合物, 准确鉴定出22个化合物, 推测了84个化合物的结构,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及其苷类、生物碱、有机酸、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倍半萜类、木质素类等。  结论  实验初步阐释了二丁颗粒的化学成分组成, 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