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1期

学术探讨
天癸新解
夏桂成, 谈勇
2020, 36(1): 1-4.
摘要:
天癸是中医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重温古籍,结合临床,对天癸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运用《周易》的思想,正确认识心肾阴阳之间复杂的关系,全面解读天癸的内在含义,平衡阴阳,以调为治。
《黄帝内经》毫针刺法基本体系探讨
颜纯淳, 张永臣, 毛逸斐, 贾红玲
2020, 36(1): 5-10.
摘要:
《黄帝内经》记载了多种治病方法,其中对毫针刺法阐述颇为详细,概括了毫针刺法的先决条件,归纳了毫针刺法的基本术式,总结了毫针刺法的终极目标,论述了毫针刺法的补泻机制,提出了毫针刺法的禁忌事宜,还涵盖了其他有关毫针刺法的内容。《黄帝内经》关于毫针刺法的论述形成了针灸学科毫针刺法的基本体系,成为后世论述针刺操作之圭臬,在中国古代针灸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肾-脾轴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谢国倩, 何晓瑾, 金实, 徐长亮, 管玉洁, 王志超
2020, 36(1): 11-13.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中医临床一般多从肾论治,根据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及中医生克制化理论提出肾虚督亏是AS的致病之本,脾病湿盛是发病关键,提出从肾-脾轴论治AS的治疗思路,并以温肾强督、健脾祛湿为其治疗大法,自拟基础方温肾健脾定脊汤。
临床研究
冠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介入术后残余病变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赵欣, 王忠良, 刘敏, 梁田, 张寒梅, 王如侠
2020, 36(1): 14-18.
摘要:
目的 观察本院自制汤剂冠心汤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介入术(PCI)后残余病变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10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介入术后残余病变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冠心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西药方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冠心汤组(50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冠心汤,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代谢(TC、HDL-C、LDL-C)和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的水平,观察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F-36)、心绞痛复发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在心绞痛复发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等方面较前改善(P<0.05~0.01),冠心汤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冠心汤组的中医证候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1)。2组hs-CRP、TC、LDL-C均显著下降(P<0.05~0.01),冠心汤组降低更明显(P<0.05~0.01);2组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TIB均较前降低(P<0.05~0.01),冠心汤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 冠心汤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PCI后残余病变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心肌缺血,调节血脂代谢,减少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大艾段温针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100例
孙敦坡, 马小闵, 姜明孝, 尚国超, 王益松, 高绪柱
2020, 36(1): 19-23.
摘要:
目的 观察大艾段温针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5例。观察组大艾段温针灸,每日1次,每周治疗4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急性期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枸地氯雷他定片口服。病情稳定后,枸地氯雷他定片停药,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继续喷鼻。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0 d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西医临床症状总积分、体征总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临床症状总积分、体征总积分以及鼻部整体症状的严重程度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血清3项指标,组内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30 d随访,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临床症状总积分、体征总积分以及鼻部整体症状的严重程度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血清3项指标,IFN-γ含量,对照组治疗结束后30 d与治疗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内、组间3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艾段温针灸法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VAS评分,在调节血清IgE、IL-4、IFN-γ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作用机制可能也与降低血清IgE、IL-4含量,升高IFN-γ含量相关。
益气明目丸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蒋鹏飞, 彭俊, 曾志成, 姚小磊, 彭晓芳, 彭清华, 李传课
2020, 36(1): 24-27.
摘要:
目的 观察益气明目丸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观察2017年10月-2019年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长沙市中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RP患者70例(140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分别予以维生素E或益气明目丸口服治疗3月。检测患者的视网膜电图(ERG)、睫状后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暗适应及明适应ab波振幅、EDV、RI、PI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明目丸能提高RP患者明、暗适应ab波振幅,降低眼部血流阻力,增加视网膜血流量,这可能是益气明目丸治疗RP的机制之一。
3D打印技术辅助下针刺翼腭神经节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王惠敏, 吴继勇, 马华安, 严道南, 孙艺
2020, 36(1): 28-31.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翼腭神经节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收治的60例(78耳)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分为欧龙马滴剂对照组和3D打印技术辅助下针刺翼腭神经节联合欧龙马滴剂治疗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治疗4周,采用咽鼓管功能问卷(ETDQ-7)调查及纯音测听、声阻抗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ETDQ-7评分都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在ETDQ-7评分及纯音测听、声阻抗检查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92.5%)和远期随访疗效(87.5%)均优于对照组(71.1%,55.2%)(P<0.05~0.01)。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下针刺翼腭神经节操作简易,安全有效。
实验研究
基于基因组学比较左归丸和戊酸雌二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赵旭, 温天燕, 陈思暖, 刘秋红, 章懿婷
2020, 36(1): 32-40.
摘要: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深入挖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基因表达谱改变,比较左归丸和其阳性对照药戊酸雌二醇防治去卵巢所致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基因与生物学通路。方法 36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左归丸组和戊酸雌二醇组,后2组术后2周开始相应予左归丸和戊酸雌二醇灌胃治疗至第4、8、12周,其余2组蒸馏水灌胃。取材并培养、纯化BMSCs后制备基因表达谱芯片。采用差异基因鉴定、生物学通路富集与相关性分析、WGCNA分析及PPI网络分析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逐层深入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2周,模型组大鼠各位点骨密度降低,而左归丸组和戊酸雌二醇组大鼠骨密度均高于模型组,提示造模成功,中西药均可提高去势大鼠骨密度。差异分析显示相比模型组,左归丸组在术后4、8、12周分别筛选了405、403和618个差异基因;戊酸雌二醇组筛选了78、326和232个差异基因。通路分析发现许多差异基因与炎症和免疫反应通路高度相关,如Il1b、Tnf与病毒感染有关,Itga2、Fgf21同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Cxcl12同白细胞经内皮迁移相关等。WGCNA分析结果也显示某些重要节点与PI3K-Akt信号通路及炎症性肠病有关。而PPI网络分析中左归丸组关联到了338个节点,戊酸雌二醇组则包括133个。结论 在骨髓微环境中,左归丸和戊酸雌二醇都具有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的作用,而本研究所筛选出的通路及基因有可能作为其防治本病的潜在靶标。
麻黄-甘草药对抑制过敏性哮喘的效应及机制初探
袁为远, 魏盼, 包凯帆, 姚露, 王霄彤, 王思齐, 郑劼, 洪敏, 江国荣
2020, 36(1): 41-45.
摘要:
目的 研究麻黄-甘草药对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屋尘螨(HDM)诱导的过敏性哮喘模型,造模同时给予麻黄-甘草药对提取物(MG)。使用无创肺功能仪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的胶原沉积情况,进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IL-4、IL-5、IL-13、TGF-β1及血清IgE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α-SMA和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MG可显著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BALF及肺组织IL-4、IL-5和IL-13的表达,降低血液EOS及血清IgE的表达,并且减轻肺组织的炎症浸润及胶原沉积。进一步结果表明MG可抑制肺组织TGF-β1的表达,上调E-cadherin以及下调N-cadherin、Vimentin、α-SMA的表达。结论 MG能够通过抑制支气管上皮间质转化,从而缓解气道的炎症状态以及改善哮喘的气道重塑,进而发挥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
马钱苷对AGEs致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甘啸阳, 王威, 吕杨, 陈玉萍, 卢金福, 吕高虹, 刘成鼎, 许惠琴
2020, 36(1): 46-50.
摘要:
目的 观察马钱苷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致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AGEs刺激巨噬细胞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氨基胍组,马钱苷低剂量组(1 μmol/L)和马钱苷高剂量组(10 μmol/L)。除空白对照组外,加入100 mg/L的AGEs刺激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12、TNF-α和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M1型标记蛋白CD86和M2型标记蛋白CD206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M1型标记蛋白iNOS和M2型标记蛋白CD206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RAGE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RBP-J、IRF8表达。结果 AGEs可上调IL-12、TNF-α水平(P<0.01),促进巨噬细胞iNOS、RAGE、RBP-J和IRF8蛋白表达(P<0.01);而马钱苷预孵能够下调IL-12、TNF-α水平(P<0.01),上调IL-10水平,抑制RAGE、iNOS、RPB-J、IRF8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马钱苷可通过抑制RAGE/RBP-J/IRF8通路,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下调促炎因子IL-12、TNF-α水平,上调抑炎因子IL-10分泌,改善肾脏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炮制对栀子抗抑郁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吴浩然, 黄晓燕, 孙广达, 蒋睿智, 单鑫
2020, 36(1): 51-55.
摘要:
目的 以栀子不同炮制品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炮制品栀子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小鼠模型,并采用栀子不同炮制品水提物干预;给药结束后,采用行为学评价其抗抑郁作用的差异,并探讨其分子学机制。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炒、焦、生栀子组小鼠糖水消耗显著升高(P<0.01);炒、焦栀子明显降低悬尾试验(P<0.05)和强迫游泳试验(P<0.05~0.01)的不动时间,生栀子对以上2者无显著改善;小鼠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P<0.01)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P<0.01)的表达在造模后显著上升,炮制后栀子(炒、焦)抗炎作用优于生栀子。其中炒栀子抗炎作用最优,IL-β、TNF-α和GFAP均能被炒栀子显著下调(P<0.01)。结论 栀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存在差异,其抗抑郁作用差异与其调节小鼠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等以及GFAP的表达有关。
补肾益智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斑马鱼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顾晓群, 余黎, 武相, 白宇, 徐奚如, 张静, 周春梅, 张彪
2020, 36(1): 56-62.
摘要:
目的 通过阿尔茨海默病斑马鱼模型,探讨补肾益智方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月龄斑马鱼,随机分成5组,分为空白对照组(n=12)、模型组(n=10)、阳性药组(n=10)、补肾益智方高剂量组(n=11)和低剂量组(n=12)。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均用AlCl3·6H2O配制成浓度为100 μg/L的溶液持续浸泡斑马鱼30 d,每天更换一半的染毒培养液。染毒结束后利用T迷宫实验剔除染毒失败的斑马鱼。造模结束后,分别给予阳性药组多奈哌齐20 μg/mL,高、低剂量组补肾益智方30、10 μg/mL浸泡14 d。给药结束后,通过T迷宫实验检测斑马鱼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元变化;q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在T迷宫测试第4天,模型组潜伏时间为(198.00±45.78)s,补肾益智方低剂量组为(12.75±2.29)s,补肾益智方高剂量组为(7.27±0.90)s,补肾益智方治疗组斑马鱼的潜伏时间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补肾益智方治疗组斑马鱼的端脑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排列变整齐,星型胶质细胞增多;③补肾益智方组斑马鱼脑ACHE活力显著降低(P<0.01)、ChAT活力显著增加(P<0.05);④补肾益智方治疗组斑马鱼脑组织中appb、bace1表达显著降低(P<0.01),sod、cat、nrf2基因表达显著增加(P<0.01),keap1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⑤补肾益智方治疗组斑马鱼脑组织蛋白表达情况与qPCR结果一致,APP、BACE1表达显著降低(P<0.01),Nrf2表达显著增加(P<0.01),Keap1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补肾益智方能有效改善AD斑马鱼的学习记忆能力,减少Aβ生成,减轻氧化应激。
基于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的吴茱萸多组分寒热药性差异研究
贾荣娣, 汪华君, 蒋俊, 贾晓斌
2020, 36(1): 63-67.
摘要:
目的 阐述热性中药吴茱萸中各组分的寒热药性差异。方法 选用KM小鼠,分别灌胃给予吴茱萸水提液及其不同洗脱部位,考察不同组分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影响,并结合小鼠的肝脏ATP酶活力和能量代谢变化,探讨吴茱萸不同组分寒热药性。结果 与空白组比,60%醇洗部位、80%醇洗部位和吴茱萸水提液组小鼠在低温区的停留比例明显增高(P<0.05);水洗组小鼠在高温区的停留比例明显增高(P<0.05),表现出明显的趋热性;水洗组小鼠肝组织钠钾ATPase、镁ATPase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20%醇洗部位小鼠肝组织钙ATPase活力均显著提高(P<0.05);60%醇洗部位、80%醇洗部位小鼠肝组织钠钾ATPase活力比空白组高,且有显著差异(P<0.05);吴茱萸水提液组钠钾ATPase,钙ATPase较空白组高,且有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吴茱萸水提物组及其20%醇洗部位、60%醇洗部位和80%醇洗部位均增加了小鼠的耗氧量、产热量和能量代谢(P<0.05);吴茱萸水洗脱部位降低了小鼠的耗氧量、产热量和能量代谢(P<0.05)。结论 吴茱萸所表现出的热性,是在寒性组分和热性组分相互作用后药性作用的综合或加和,其中包含了热性组分的热性抵抗寒性组分的寒性过程而最终体现出热性。
基于缺氧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研究膝痹宁减轻KOA滑膜炎症的效应机制
张力, 张立, 邢润麟, 黄正泉, 李晓辰, 徐波, 肖延成, 茆军, 王培民
2020, 36(1): 68-72.
摘要:
目的 基于缺氧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研究膝痹宁减轻膝骨关节炎滑膜炎症的效应机制。方法 大鼠分为空白组、KOA组、膝痹宁组。膝痹宁组药液灌胃,空白组、KOA组消毒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第56天处死大鼠提取滑膜组织;HE染色评估滑膜炎症;缺氧探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缺氧程度;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缺氧转录因子1α(HIF-1α)、Caspase-1 p10、NLRP3及GSDMD的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下游IL-1β、IL-18的水平。结果 HE染色发现,KOA组滑膜组织较空白组表现出更多的炎性细胞浸润,衬里层细胞排列紊乱,膝痹宁组较KOA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大鼠滑膜组织的探针免疫荧光染色显示,KOA组与较空白组缺氧程度加重,膝痹宁组则较KOA组减轻。同时,KOA组滑膜组织中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于空白组(P<0.01),膝痹宁组则较KOA组降低(P<0.01)。此外,KOA组Caspase-1 p10、NLRP3、GSDMD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而膝痹宁组较KOA组有所降低(P<0.05)。KOA组滑膜组织中IL-1β、IL-18的水平较空白组升高(P<0.01),膝痹宁组较KOA组降低(P<0.01)。结论 膝痹宁能有效改善KOA滑膜组织缺氧状况,降低HIF-1α的表达,减少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减轻滑膜炎症。
天花粉蛋白结合肽的筛选及潜在靶点蛋白的同源分析
赵峻, 时磊, 张芳
2020, 36(1): 73-77.
摘要:
目的 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天花粉蛋白(TCS)的结合多肽,并通过蛋白质同源分析,研究TCS在体内可能直接作用的靶点蛋白。方法 用构建的十五肽库和购买的十二肽库分别对TCS进行4轮固相亲和筛选,并通过噬菌体ELISA检验阳性克隆与靶蛋白的亲和力,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将多肽序列与已登记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每轮筛选的回收率,及多克隆噬菌体ELISA结果显示筛选有效。通过单克隆噬菌体ELISA结果挑取阳性克隆,测序分析得到若干噬菌体展示多肽序列。经蛋白质同源性分析,TCS特异性结合多肽与蛋白激酶C(PKC)的磷酸化位点具有同源序列。结论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筛选中药成分靶点蛋白的有效手段,PKC可能为TCS潜在的靶点蛋白。
紫草素对乙酰胆碱-氯化钙混合液诱导的房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王钥, 陈斌, 卢悟广, 蔡蕊, 徐留刚, 黄丹, 曹鹏, 沈建平, 周谦
2020, 36(1): 78-82.
摘要:
目的 探索紫草素对乙酰胆碱-氯化钙(Ach-CaCl2)诱导的房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尾静脉注射Ach-CaCl2混合液建立大鼠房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与紫草素组。其中,紫草素组预先1周灌胃给予紫草素4 mg/(kg·d),再与模型组同时给予Ach-CaCl2混合液造模,采用心电图检测、心脏彩超观察、Masson染色、ELISA法、Western blot等方法评价紫草素对房颤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 心电图结果显示紫草素延长了大鼠房颤诱发时间,彩超结果显示紫草素改善房颤大鼠心脏扩大情况,ELISA结果显示紫草素降低了房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同样表明紫草素抑制了房颤大鼠心房组织的IL-6和TNF-α的蛋白表达。结论 紫草素对房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槐耳颗粒逆转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耐药的初步研究
张正光, 刘冰, 梁炜锋, 沈存思
2020, 36(1): 83-87.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槐耳颗粒对索拉非尼(Sorafenib)耐药肝癌细胞BEL-7402/S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CCK-8法测定槐耳颗粒对BEL-7402/S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以及对Sorafenib的耐药逆转倍数;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槐耳颗粒对BEL-7402/S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槐耳颗粒能够抑制BEL-7402/S细胞的活性;在无显著细胞毒性的剂量下,槐耳颗粒能够部分逆转BEL-7402/S细胞对Sorafenib的耐药,其耐药逆转倍数为2.08;qPCR结果显示槐耳颗粒可以下调BEL-7402/S细胞中HIF-1α的mRNA水平,但对VEGF的mRNA水平无显著性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槐耳颗粒可以降低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槐耳颗粒可能具有部分逆转BEL-7402/S细胞对Sorafenib耐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IF-1α以及VEGF的表达水平有关。
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的独活饮片质量评价研究
贾萌, 赵华聪, 蔡淑慧, 王洪兰, 赵晓莉, 池玉梅, 张雯, 狄留庆
2020, 36(1): 88-93.
摘要:
目的 建立独活饮片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为其饮片炮制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HPLC-PDA法建立15批独活饮片的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15批独活饮片进行质量分析,测定二氢欧山芹素、当归醇A、当归醇G、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6个成分的含量。结果 15批独活饮片相似度在0.858~0.986,共标定了21个共有峰,指认出7个色谱峰,分别为二氢欧山芹素、当归醇A、当归醇G、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异欧前胡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其中二氢欧山芹素、当归醇A、当归醇G、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6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13%~0.051%、0.553%~0.866%、0.222%~0.396%、0.032%~0.259%、0.327%~1.229%、0.108%~0.473%。聚类分析将15批饮片分为3类,PLS-DA法标记出饮片中的8个差异性成分。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稳定可靠,能为独活饮片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GC-MS技术研究炮制对白术芍药散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孙戡平, 谢莉, 秦昆明, 金俊杰, 杨超, 刘晓, 蔡宝昌
2020, 36(1): 94-101.
摘要:
目的 采用GC-MS技术针对白术芍药散挥发性成分组成进行鉴别分析,同时与药材未经炮制即配伍入药的情况进行比较,探讨药物炮制过程对白术芍药散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芍药散的挥发油,稀释后经GC-MS进行成分分析鉴别,结合NIST 11数据库和Wiley谱库对样品中成分匹配定性,并利用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 经数据整理分析得炮制前后样品同时匹配出145种成分,其中萜烯烃及含氧萜烯类化合物居多,炮制后消失的成分15种,新出现成分17种。结论 饮片是否经过炮制后配伍入药对于白术芍药散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具有一定影响,古籍中所载白术芍药散应采用炮制品进行组方用药具有现实的客观原因与深刻的科学内涵。
聚醚砜超滤膜对茯苓多糖的静态吸附行为与解吸方法的考察
朱文静, 张心怡, 徐艳, 樊文玲
2020, 36(1): 102-104.
摘要:
目的 研究茯苓多糖超滤前后在聚醚砜(PES)-1万膜上的静态等温吸附模型以及解吸方法。方法 蒽酮-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考察不同初始浓度的茯苓多糖在PES膜上的吸附效果,绘制吸附等温线,根据吸附平衡数据拟合吸附方程。并以解吸率为指标,考察不同pH解吸溶液的解吸效果。结果 茯苓多糖在PES-1万膜上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pH为8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缓冲溶液为解吸剂的解吸效果最佳。结论 PES-1万膜对茯苓多糖有吸附作用,其吸附行为与解吸方法为中药活性成分的资源化回收提供了依据。
基于nano LC-MS/MS法的黄明胶胶原蛋白鉴定研究
张涛, 宋世震, 刘睿
2020, 36(1): 105-109.
摘要:
目的 基于shotgun混合蛋白鉴定技术,系统研究黄明胶中胶原类物质组成,探讨其胶原蛋白的修饰。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酶切黄明胶样品,纳升液相串联质谱(nano-LC Q 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对黄明胶酶解液进行分析获得MS/MS图谱,利用PEAKS软件对获得的MS/MS图谱搜索牛科蛋白质库,以鉴定其中蛋白质组成。结果 从2个批次的黄明胶酶解液样品中鉴定了1 378个肽段,共鉴定了30蛋白质,胶原I蛋白α1链、α2链,胶原Ⅲ蛋白α1链为黄明胶的主要物质基础,研究发现黄明胶中蛋白主要有4种修饰形式:羟基化(Hydroxylation)、脱酰胺化(Deamidation)、N-端酰胺化(Acetylation)及氧化(Oxidation)修饰。结论 黄明胶的主要物质基础源于胶原Ⅰ蛋白和胶原Ⅲ蛋白,胶原蛋白经熬制后,变性、溶出、修饰获得的产物共同构成了黄明胶的物质基础。
临床文献系统评价
中药复方干预抗结核化疗致肝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施铮, 陈仁寿, 韩江, 池志恒, 朱巳旲
2020, 36(1): 110-115.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复方干预抗结核化疗致肝损伤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和Pub Med数据库,搜集中药复方干预抗结核化疗致肝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3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个RCT,共计1 410位抗结核化疗致肝损伤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常规保肝治疗比较,中药复方干预抗结核化疗致肝损伤的有效率[RR=1.83,95%CI(1.50,2.23),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MD=-50.38,95%CI(-54.17,-46.58),P<0.01]、谷草转氨酶(AST)[MD=-61.65,95%CI(-72.68,-50.61),P<0.01]、总胆红素(TBiL)[MD=-11.02,95%CI(-13.24,-8.79),P<0.01]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复方更有利于减轻和控制抗结核化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对保证结核病人规律服药,控制病情、完成抗结核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述评
基于治未病与治已病的临床需求创新中成药的发展
章程鹏, 吕文亮, 刘大会, 许鹏
2020, 36(1): 116-118.
摘要:
创新发展中成药对于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推动我国医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成药的创新发展既要有药的理论指导,符合现代药剂的基本要求,成分清晰,质量稳定,功效明确,朝着数字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有中医的理论指导,体现中医思维,立足中医的比较优势,满足临床需求。中医的临床需求可以分为治未病和治已病两个方面。在治未病方面,可以调体质以改善亚健康,调治慢病防传变,以及扶正祛邪防时疫;在治已病方面,重点可以放在攻克身心疾病、急危重症和细菌耐药方面。
基于有氧糖酵解的破血药化瘀散结抗肿瘤及肿瘤转移的分子基础探讨
徐方名, 倪文婷, 王爱云, 陆茵, 陈文星
2020, 36(1): 119-122.
摘要:
化瘀散结法是中医临床抗肿瘤的重要治法之一,从肿瘤血瘀证辨证出发,使用活血化瘀药尤其以破血药为主的中药复方,通过化瘀散结作用治疗肿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关于破血药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尚存在争议,目前有临床研究发现破血药可能会促进肿瘤转移,但多数的基础研究均显示破血药可以抗肿瘤转移。通过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明确破血药的抗肿瘤及肿瘤转移作用,并进一步提出该作用的潜在分子基础,即破血药可能通过干扰肿瘤的有氧糖酵解过程,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从糖酵解这一能量代谢过程中研究破血药的抗肿瘤及肿瘤转移机制,揭示化瘀散结法治疗肿瘤的现代分子基础之一,为破血药的抗肿瘤及肿瘤转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临床破血药抗肿瘤应用提供依据。
综述
基于肠-肝轴肠道微生物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宁双成, 朱坤, 邹蔓姝, 周莉莉, 杨晶, 杜可, 张晓青, 夏新华
2020, 36(1): 123-129.
摘要:
肠道微生物在肝细胞癌中扮演着信使的角色,传递着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为肝细胞癌的机制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基于肠-肝轴综述了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影响肝细胞癌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旨在挖掘出新的针对系统治疗肝细胞癌的思路与方法。
中风多虚多瘀多痰病机与自噬调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黄显雯, 刘启华, 邹玲, 李南方, 陈永斌
2020, 36(1): 130-135.
摘要:
诸多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中风的分子作用机制中,细胞自噬可减轻脑损伤、保护神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促进血管新生,其“双向调节”与中医维持“阴阳平衡”协调状态相契合,因此探讨中风病机与自噬的相关性显得有趣而重要。基于细胞自噬理论,将自噬通过多条通路应对胞质内钙超载、内质网应激、谷氨酸盐中毒、自噬反应与“气虚”“血瘀”“痰浊”中风病机相结合,分析2者的相似性及关联性,并提出细胞自噬可能通过多条通路发挥的“双向调节”在中风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自噬在中风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银柴胡生物学、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振凯, 宋乐, 雷燕, 梁旺利, 王红, 彭励
2020, 36(1): 136-140.
摘要:
宁夏道地药材银柴胡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具有清虚热、除疳热的功效,临床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等症。从基原植物生物学特性、药材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银柴胡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宁夏银柴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