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2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辨治方案》解读
叶放, 吴勉华, 程海波, 李柳, 冯哲, 周学平, 郭立中, 周仲瑛
2020, 36(2): 141-144.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结合多年抗疫经验,在分析一线病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斟酌,提出本病属瘟毒上受,湿困表里,肺胃同病为基本病机,进而拟定四期(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常见证辨治方案。从瘟疫与热病关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分期辨治等方面解读辨治方案。
南京地区4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初探
张侠, 李柳, 戴广川, 叶放, 马南兰, 冯哲, 胡亮, 史茜, 周仲瑛, 程海波, 易永祥
2020, 36(2): 145-148.
摘要: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的42例患者(2020年1月21日至2月5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采集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中医证候信息、血液检查数据及胸部CT平扫报告等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南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平均年龄(43.02±16.80)岁,男性居多,95%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湖北地区旅居史,40%为家庭聚集性病例。临床分型以普通型居多(93%)。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多数患者出现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增高,93%患者见有病毒性肺炎胸部影像学特征改变。主要症状为咳嗽、发热、肌肉酸痛、咯痰、汗出、口渴、疲劳乏力等;舌象以红舌为主,薄、白、腻苔多见。中医证型主要为初期的湿困肺卫证(69%)和热毒郁肺证(31%)。不同证型的发病人群性别、平均年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不同证型的发病人群发热等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南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步分析以湿困肺卫证为主,病理因素与湿、热、毒、虚相关,湿毒是其病理核心。
关于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点思考
杨进
2020, 36(2): 149-151.
摘要:
2019年底以来,我国武汉地区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认为隔离仍然是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治疗当分轻重。医者在临床治疗中应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重视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另外,也应重视中医药中针对病原体的有效方药或成分的研究。
基于经方医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
黄煌
2020, 36(2): 152-156.
摘要:
2019年底我国武汉地区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从经方医学的角度对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思考。认为中医学对新冠肺炎模糊的认识不影响按照“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对其进行精确地治疗。经方已经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对类似新冠肺炎的时令发热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故按照方证相应的原则提出本次疫情的经方对策,可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变化运用,同时强调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有个体性选方,也要有群体性用药,寻找相应的群体性配方,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研究任务,并建议采用荆防败毒散和十神汤,作为疫区群体性预防用方。在具体的治法上应补当补,应攻当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辨治思路
薛博瑜
2020, 36(2): 157-160.
摘要:
在2019年底武汉地区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度。中医药治疗疫病自古有之,千百年来为防治疫病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本次新冠肺炎的病机重点是湿邪蕴郁,有寒热之分;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而常现逆传;疫邪毒气旺盛易变;病位在肺脾,重症及心。其治疗要根据分期辨证论治,祛湿健脾贯穿始终,在具体治疗过程中既要清瘟解毒防变,又要养肺补脾固正,并且要掌握“三因制宜”原则,坚持防治并举。
从沴疬寒疫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赵裕沛, 朱益敏, 黄宝驹, 张茂, 徐小勇, 主父瑶, 王灿辉
2020, 36(2): 161-164.
摘要:
2019年12月底,湖北武汉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王灿晖教授分别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方面对本病进行论述。认为此次新冠肺炎,属于“沴疬寒疫”范畴;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疠气挟寒湿之气,与体内的伏燥之邪,合而为病;主张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结合脏腑辨证;提出以平为期,以通为要,截断扭转,开达膜原的治则;具体治法则以清肺解毒为首务,宣肺止咳为重要环节,随证可予以祛风利咽、化湿泄浊、化瘀通络、扶正固本等治法。
从湿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案探析
何威华, 丁念, 郑承红, 蔡威, 刘静, 刘清泉
2020, 36(2): 165-167.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通过对两则临床医案的辨析,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湿毒为患,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早期以寒湿为主,日久向湿热发展;亦有平素湿热体质者,疾病初期即表现为湿热证。病位主要在肺与脾,以化湿解毒为主要治疗大法,除了散寒除湿、清热化湿之外,还需要注意条畅气机、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法,忌过用辛温、柔腻、寒凉之品。初期恶寒者还需与伤寒表证相鉴别。
基于“肺-肠”轴探讨肺、肠微生态对肺部疾病的影响
时晨, 林丽丽, 谢彤, 沈存思, 纪建建, 赵霞, 汪受传, 单进军
2020, 36(2): 168-173.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尤其是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突破,诞生了“肺-肠”轴这一全新概念,其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不谋而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明确提出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肠道微生物稳态对肺部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特定菌属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肺部疾病进程,影响其发生发展;然而,肺、肠道微生物组成极为复杂,其免疫调节、抗炎、抗感染等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就“肺-肠”轴及肺、肠微生态对肺部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融合“成分-靶点-共有通路”网络和分子对接技术的清肺口服液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活性成分初探
姚卫峰, 翟园园, 林丽丽, 杨斌, 庄莉, 张丽, 谢彤, 赵霞, 单进军, 汪受传
2020, 36(2): 174-178.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清肺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清肺口服液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清肺口服液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成分-靶点-共有通路”网络模型进行分析,借助分子对接软件将网络中的核心成分与潜在的抗COVID-19作用靶点对接筛选。结果 清肺口服液药材成分靶蛋白进行生物分析共得到KEGG通路129条(P<0.05),病毒性肺炎相关靶蛋白进行生物分析得到KEGG通路104条(P<0.05),其中KEGG共有通路83条。“成分-靶点-共有通路”网络包含成分201个和对应的靶点2 424个。网络中所含的78个核心成分与治疗COVID-19药物潜在作用靶点RdRp、3Clpro和PLpro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haseol、丹参新醌D、1,2,5,6-四氢丹参酮等核心成分与目前可能治疗COVID-19的多种药物亲和力相近。结论 清肺口服液的多个核心成分可以与多个潜在靶点结合而达到治疗COVID-19的目的,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可以为现代中药创制提供参考。
临床研究
潜阳育阴颗粒对急性脑梗死血压变异性及短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李文磊, 沈佳心, 厉励, 吴文涛
2020, 36(2): 179-183.
摘要:
目的 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BPV)、短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伴有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史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服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潜阳育阴颗粒,治疗12周。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测患者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并计算BPV;记录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阴虚阳亢证候评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组患者24 h BPV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各时间段BPV降低趋势更明显(P<0.05~0.01)。2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阴虚阳亢证候明显减轻,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治疗12周后的病情加重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潜阳育阴颗粒可有效改善阴虚阳亢型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候,进一步降低BPV,促进神经功能更好恢复。
韦氏活血通络方对气虚血瘀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野的影响
夏燕婷, 郝美玲, 张陶陶, 廖良
2020, 36(2): 184-188.
摘要:
目的 评价韦氏活血通络方对气虚血瘀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视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观察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AION患者,纳入患者需同时符合AION和中医证型气虚血瘀型的诊断标准,共纳入患者63例9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51眼,对照组31例48眼。试验组给予韦氏活血通络方中药配方颗粒剂冲服,对照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及甲钴胺片口服。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的视野平均缺损(MD)、丢失方差(LV)、平均敏感度(MS)、最佳矫正视力(BCVA)、化验指标等,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患者视野缺损的形态主要包括以水平线为界的上方或下方近半盲(42.4%)、神经束样(含扇形、象限性)缺损(27.3%)、中心/类中心暗点(13.1%)等。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G2程序检测的患者平均缺损(MD)值中位数分别为7.1 dB及10.8 dB,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丢失方差(LV)值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试验组MD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LVC程序检测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平均敏感度(MS)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头或眼刺痛、气短、倦怠懒言、舌淡或瘀斑、脉细涩等症状出现频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全部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结论 AION的典型视野损害特征为水平半盲、神经束样缺损及中心/类中心暗点,韦氏活血通络方治疗可改善部分气虚血瘀型AION患者中医证候,提高患者视力、视野。
甲花片对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患者肾损伤指标的影响
武强, 林欣, 缪晓帆, 刘福明
2020, 36(2): 189-192.
摘要:
目的 观察甲花片对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肾小管损伤指标的影响,评价其防治造影剂肾病的疗效,为造影剂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中医临床证据。方法 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降压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他汀类、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72 h起至术后72 h持续1周服用甲花片每次4片,每日3次,观察患者血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半乳糖苷酶(GAL)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术后24 h Scr、BUN水平,NAG、GAL活性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eGFR显著低于术前(P<0.05~0.01),治疗组NAG、GA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术后72 h Scr、BUN水平,NAG、GAL活性,eGFR与术前相比基本持平(P>0.05),对照组术后72 h Scr、BUN水平,NAG活性明显高于术前水平,eGFR显著低于术前(P<0.01);治疗组Scr、BUN水平及NAG、GAL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eGF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甲花片能改善患者Scr、BUN、NAG、GAL等肾损伤指标的表达,较好地发挥肾脏保护作用,从而达到防治造影剂肾病的目的。
基于“土中泻木”理论论治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孙大娟, 由新鹏, 迟莉丽
2020, 36(2): 193-196.
摘要:
目的 观察运用“土中泻木”理论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加味理肠饮口服,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得舒特)口服,4周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肛门直肠测压动力学指标[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力(ARP)、直肠静息压力(RRP)、直肠初始感觉及最大耐受阈值]、临床疗效及随访后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ARP、RRP、直肠初始感觉及最大耐受阈值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理肠饮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且复发率较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胃肠道动力、降低直肠敏感性有关。
实验研究
载槲皮素PNIPAm纳米凝胶的制备及细胞学研究
吕方南, 黄洁, 陈剑秋, 赵子明, 金超颖, 杜倩
2020, 36(2): 197-204.
摘要:
目的 以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凝胶为纳米载体,荷载抗肿瘤成分槲皮素,以增加药物对MCF-7细胞的毒性和细胞摄取。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优化PNIPAm合成工艺,红外光谱进行结构确证;单因素试验优化载槲皮素纳米凝胶(Que-PNIPAm)处方及工艺,分别对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进行表征并考察体外释放行为;CCK-8法考察纳米凝胶对MCF-7细胞的毒性;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纳米凝胶的MCF-7细胞摄取作用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抑制剂法考察其细胞摄取机制。结果 Que-PNIPAm的粒径为(166.1±2.87) nm,载药量为3.18%;电镜下纳米粒子呈类球形、粒径分布均匀;载药纳米凝胶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原药,且42℃下显示出更高的细胞摄取效率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秋水仙素与2-去氧葡萄糖对细胞摄取有抑制作用。结论 制备的载药纳米凝胶粒径小,具有温敏特性,能够显著增强药物被细胞摄取能力及肿瘤细胞毒性,MCF-7细胞对PNIPAm的摄取机制为微管蛋白途径。
玉屏风散对肝癌微环境中血管生成的调节机制
袁琴, 姚霏, 张露蓉, 刘敏
2020, 36(2): 205-210.
摘要:
目的 阐明玉屏风散通过抑制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信号转导因子(STAT3)的活化,调控肝癌微环境的免疫状态抑制微血管的形成从而发挥抗肝癌效应的机制。方法 采用Hepa1-6原位肝癌小鼠模型,灌胃给予玉屏风散药液(20、30、40 g/kg),给药2周后处死小鼠。剥离瘤体称质量并计算抑瘤率;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上清液中VEGF、TSLP、TSLPR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和p-STAT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的玉屏风散(20、30、40 g/kg)可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P<0.05~0.01),且呈剂量依赖,抑瘤率分别为26.37%、35.89%和56.01%;玉屏风散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MVD和VEGF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不同浓度的玉屏风散可降低TSLP/TSLPR和p-STAT3/STAT3的表达,并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0.01)。结论 玉屏风散可通过抑制TSLP表达,进而减弱TSLP-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肝癌微环境中血管的形成,发挥抗肝癌作用,该研究为延长肝癌患者生存和开发理想治疗药物靶点的新策略提供了实验依据。
越鞠甘麦大枣汤对产后抑郁小鼠前额叶BDNF-TrkB通路的影响
夏宝妹, 陈畅, 唐娟娟, 周欣, 陈刚
2020, 36(2): 211-214.
摘要:
目的 探讨越鞠甘麦大枣汤(越甘汤)对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小鼠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并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通路探讨PPD的发病机制及中药起效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不给予任何刺激,孕前应激组给予慢性束缚刺激。3周后将孕前应激组小鼠进行雌雄合笼交配怀孕,分娩后3周检测小鼠的糖水偏好率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将孕前应激组诱导建立的PPD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越甘汤组和氯胺酮组,检测药物对小鼠的干预作用,并取小鼠前额叶检测BDNF、TrkB、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和p-GSK3β蛋白的表达。结果 产后3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1),前额叶BDNF、TrkB及p-GSK3β/GSK3β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单次给予越甘汤或氯胺酮24 h之后,小鼠的糖水偏好率显著升高(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前额叶BDNF、TrkB及p-GSK3β/GSK3β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 慢性孕前应激诱导Balb/c小鼠表现出产后抑郁样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激活其前额叶BDNF-TrkB通路有关。越甘汤对PPD模型小鼠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改善前额叶BDNF-TrkB信号通路有关。
二至丸干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重建的效应及机制
闵愈, 袁德培, 胡玉萍, 曾楚华, 韩龙, 谭登, 万仕炜, 闵文
2020, 36(2): 215-220.
摘要:
目的 明确二至丸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重建的干预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卵巢切除术制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将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仑磷酸钠组、氟化钠组、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等6组,另设假手术组10只。各组分别予:生理盐水(5 mL/kg)、阿仑磷酸钠(1 mg/kg)、氟化钠(5 mg/kg)、二至丸(2 g/kg)、女贞子(1 g/kg)、墨旱莲(1 g/kg)灌胃,1次/日,连续8周,假手术组给药与模型组相同。采用Micro-CT扫描大鼠股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模型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BMD);椎体压缩法检测骨最大载荷量;ELISA法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β链蛋白(β-catenin)及趋化素(chemerin);qPCR检测骨组织RANKL、OPG、β-catenin及chemerin基因表达。结果 二至丸、女贞子和墨旱莲可显著增加骨量,提升骨最大载荷量,并修复骨微结构。血清中,二至丸、女贞子和墨旱莲可明显降低TRACP-5b、RANKL、chemerin表达水平,并提升BALP、OPG、β-catenin表达水平。骨组织中,二至丸、女贞子和墨旱莲组明显抑制RANKL、chemerin mRNA表达,并促进OPG、β-catenin mRNA表达增加。结论 二至丸可有效改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骨代谢异常,其作用机制与调控chemerin密切相关。
胃癌患者脾胃虚弱证形成与舌苔菌群相关性研究
沈睿, 李美凤, 彭宇恒, 滕钰浩, 钱峻, 董伟, 詹瑧, 张军峰
2020, 36(2): 221-228.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脾胃虚弱证形成的系统生物学机制。方法 招募22例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和32例体检者作为对照,基于16S rDNA和18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舌苔细菌和真菌,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血清20种炎症因子,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分析血清代谢组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脾胃虚弱证患者舌苔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P<0.05)。线性判别分析(LDA)发现,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沙雷氏菌属是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舌苔标志菌属。与对照组相比,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GM-CSF、IL-17α、IL-12/IL23P40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IL-5、TNF-β、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9种血清代谢分子(L-赖氨酸、二十碳五烯酸、L-天冬酰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酸、亚油酸、9-十六碳烯酸、α-亚麻酸和L-苯丙氨酸)显著上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IL-6、TNF-β、IL-5与卟啉单胞菌属、奈瑟菌属均显著相关(P<0.05),奈瑟菌属、梭杆菌属与9种血清代谢分子均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舌苔菌群结构差异与血清炎症因子和代谢组学相关,为阐明脾胃虚弱证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痛痹颗粒对Ⅱ型胶原关节炎小鼠炎性反应及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影响
何晓瑾, 王磊, 孔甜, 王瑞瑞, 谢国倩, 管玉洁, 周格选
2020, 36(2): 229-234.
摘要:
目的 通过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模型探讨痛痹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片组,通过2次注射0.1 mL CⅡ乳剂进行免疫刺激,构建CIA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按照50、25、12.5 g/kg浓度对痛痹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药,并对模型组及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雷公藤多苷片组予0.12 g/kg浓度的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每日1次,持续22 d。采用螺旋测微器观察痛痹颗粒对CIA小鼠足肿胀的改善程度,MTT法检测脾细胞增殖及粘附能力,放射免疫法对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TNF-α含量进行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2次免疫后第13天就出现关节肿胀表现;与模型组比,痛痹颗粒高、中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片组均可明显减轻CIA模型小鼠的足肿胀程度、降低关节炎发生率与关节评分、抑制脾细胞增殖与粘附能力,并且抑制培养的滑膜细胞增殖以及降低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TNF-α含量,同时可抑制滑膜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结论 痛痹颗粒高、中剂量组均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从而抑制滑膜细胞增殖,调节炎性因子生成,进而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炎性反应,以达到减轻关节损伤的作用。
消风宣窍汤对OVA诱导的变应性鼻炎小鼠脾脏代谢特征的作用研究
姜茗宸, 汪受传, 单进军, 章雯, 陶嘉磊, 王雷, 戴启刚
2020, 36(2): 235-24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小鼠脾脏代谢谱变化的分析,探讨消风宣窍汤对AR的治疗效应和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孟鲁司特钠组、消风宣窍汤组,采用卵白蛋白(OVA)致敏建立小鼠AR模型,将各组脾脏取出,经甲醇提取,肟化和衍生化后,利用GC-MS分析消风宣窍汤干预后对AR小鼠脾脏样本代谢谱的影响。结果 AR小鼠的脾脏代谢谱发生显著变化,共鉴定出45种代谢产物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涉及苯丙氨酸、乳酸、亮氨酸、β-丙氨酸、苯甲醇、3-羟基丁酸等;消风宣窍汤干预后能够逆转苯甲酸、乙醇胺、甘油-1-磷酸、3-羟基丁酸、苯甲醇、β-丙氨酸、肌苷、天冬氨酸、乳酸、苯丙氨酸、甲醇磷酸盐、O-磷酸乙醇胺、烟酰胺、焦磷酸,而孟鲁司特钠无明显回归趋势。结论 AR小鼠脾脏中多种代谢物成分发生变化,消风宣窍汤可通过调控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β-丙氨酸代谢相关的脾脏代谢物,使其趋于回归,从而发挥治疗AR的作用。
有机溶液环境下地黄中梓醇的纳滤分离机制研究
李存玉, 伍清萍, 郑雨君, 李红阳, 彭国平
2020, 36(2): 241-245.
摘要:
目的 研究地黄中梓醇在含乙醇水溶液中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 基于溶解-扩散效应、电荷效应及分子筛分理论,考察乙醇浓度对膜通量、截留率、溶胀系数的影响,进而拟合不同乙醇浓度下的梓醇传质系数,分析梓醇的纳滤分离机制。结果 操作压力与膜通量存在线性关系,随着乙醇浓度升高膜通量出现衰减,膜溶胀系数绝对值升高,膜材质在乙醇的溶胀作用下引起孔径变小,梓醇截留率从50.14%升高至91.16%,传质系数从19.27×10-6 m/s下降至9.72×10-6 m/s。结论 乙醇引起膜面溶胀并改变梓醇与膜材质和溶液之间的作用力,强化了电荷排斥效应,提升截留率升高,初步解明了梓醇在乙醇水溶液环境中纳滤分离机制,为含有机溶剂的中药提取液常温化精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蟾蜍抗菌肽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菌研究
冯英泉, 钟立煌, 杨春苗, 王思邈, 魏子涵, 张欢, 滕国生
2020, 36(2): 246-251.
摘要:
目的 筛选制备蟾蜍抗菌肽脂质体最佳处方,延长其抑菌疗效,提高其安全稳定性。方法 采用水提法提取蟾蜍多肽,薄膜分散法制备蟾蜍抗菌肽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法(BBD-RSM)分析筛选处方,Design Export 8.0.6 Trial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优处方,透皮吸收实验验证蟾蜍抗菌肽脂质体吸收情况,溶出性抗菌产品抑菌性能试验测定抗菌效果。结果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蟾蜍抗菌肽脂质体最佳处方为:磷脂含量为40 mg,磷脂与胆固醇比例为4∶1,脂药比为4∶1,最佳条件下制备的蟾蜍抗菌肽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为(79.14±0.5)%;透皮吸收实验结果显示,在12 h时,表面存留率为94%,提高了蟾蜍抗菌肽的安全稳定性;抗菌结果表明,蟾蜍抗菌肽脂质体有效地延长了蟾蜍抗菌肽的药效时间。结论 改良后的蟾蜍抗菌肽剂型有效地提高了药效时间及安全稳定性。
知母HPLC-UVD-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多特征成分含量测定的质控方法研究
张烨子, 贺中军, 蒋晗, 邱媛, 龚海标, 陈子林, 林培, 姚志红
2020, 36(2): 252-258.
摘要:
目的 建立知母指纹图谱结合多特征成分含量测定的HPLC-UVD-ELSD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多批次市售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UltimateTM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4.5 μm),检测波长258 nm,ELSD漂移管温度65 ℃,载气流速1.0 L/min,建立知母指纹图谱与主含黄酮及皂苷类成分含量测定的HPLC-UVD-ELSD分析方法,运用相似度软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对多批次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同时完成多特征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建立了高效、快捷的知母HPLC-UVD-ELSD指纹图谱与多特征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18批市售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786~0.999,并指认了10个色谱峰。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造成18批药材差异较大的成分为新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和知母皂苷BⅢ;进而建立了同时测定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N、知母皂苷BⅡ和知母皂苷BⅢ 5个成分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知母中主含知母皂苷BⅡ。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多特征成分含量测定的HPLC-UVD-ELSD分析方法,更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了知母药材化学成分整体轮廓与各类特征成分含量贡献,为提升市售知母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奠定了基础。
经典名方清上蠲痛汤指纹图谱研究
颜媛媛, 朱宇超, 张焱, 嵇晶, 王琪, 张晓云, 何瑞欣, 徐雅蝶, 陈仁寿, 程建明
2020, 36(2): 259-266.
摘要:
目的 建立清上蠲痛汤水煎液指纹图谱,并对其共有峰进行分析和指认。方法 采用HPLC-UV建立清上蠲痛汤复方指纹图谱,使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柱(4.6 mm×150 mm,4 μm),以甲醇-乙腈-0.25%冰乙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5 ℃,进样量5 μL;检测波长选择355 nm;采用HPLC-Q-TOF/MS进行定性分析,再进行对照品比对验证。结果 方法学考察表明,所用色谱方法符合指纹图谱技术定性研究要求。标定34个色谱峰,并指认其中14个峰,分别为绿原酸、阿魏酸、木犀草苷、紫花前胡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蔓荆子黄素、藁本内酯、蛇床子素、羌活醇、异欧前胡素、苍术素。经《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10批清上蠲痛汤水煎液进行考察,相似度均在0.97以上。结论 该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准确性良好,体现了清上蠲痛汤组分的整体特征,为清上蠲痛汤水煎液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半夏及其伪品鉴别研究
王珏, 郭钰昕, 姚毅, 张剑, 李津, 朱育凤, 刘史佳
2020, 36(2): 267-272.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半夏及其伪品进行指纹图谱分析,以鉴定半夏的真伪。方法 用SB-Aq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0.2%磷酸二氢铵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进样量20 μL,流速0.8 mL/min,柱温30 ℃,采用双波长检测。结果 生半夏共有1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峰;伪品半夏中同时含有8种有效成分;随机选取部分生半夏与伪品半夏样品建立叠加指纹图谱得出:虎掌南星于34~38 min出现2个特征峰;姜水半夏在32~34 min出现2个特征峰;而水半夏出峰整体峰高较低,峰面积偏小。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强,能明显区分半夏与其伪品水半夏及虎掌南星,可用于半夏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不同产地珍珠母药材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
王海波, 高会芹, 周永妍, 严辉
2020, 36(2): 273-276.
摘要:
目的 建立珍珠母药材HPLC特征图谱,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为30 ℃;以苯丙氨酸为参照物,运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测定的10批珍珠母药材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建立了以5个特征峰为指标成分的珍珠母药材HPLC特征图谱,以苯丙氨酸色谱峰为参照,其他4个特征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0.703±0.006、0.814±0.005、0.881±0.001、1.403±0.008。结论 该方法经过方法学验证,可用于珍珠母药材的质量控制。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中医藏象辨证法辨治三阴性乳腺癌
姚颖, 吴承玉
2020, 36(2): 277-280.
摘要:
吴承玉教授创建藏象辨证理论体系,将藏象辨证应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辨治,通过病证结合,从症辨证,明辨病位,详审病性,使复杂难治的三阴性乳腺癌的辨证更为简便、精准。肝、脾、肾是三阴性乳腺癌的重要病位,气滞、痰、瘀、火毒是三阴性乳腺癌的重要病性。运用藏象辨证原理指导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病证结合施治,使三阴性乳腺癌的中医治疗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