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f Professor Zhou Zhongying's Academic Thought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New-Onset Pulmonary Epidemics
-
摘要: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临证70余年,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周老强调疫毒是新发肺系疫病的关键病因,外感疫毒引动肺内伏邪是基本病机,病机演变基本符合三焦和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并认为三焦传变可能是新发肺系疫病主要的传变方式,临床辨治以三焦辨证为主导,重视审证求机,治疗倡导以祛邪解毒为先,注重整体观、三因制宜、未病先防等原则。Abstract: Professor Zhou Zhongying, a TCM master, has been a TCM practitioner for more than 70 years and has made fruitful explor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viral infections in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or Zhou emphasized that "epidemic toxin" was the key cause of new-onset pulmonary epidemics, and that external epidemic toxin triggers the latent pathogen in the pulmonary system as the basic pathogenesis.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ease mechanism was basically under the rule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change of the triple energizer and wei-qi-ying-blood, and he regarded the transmission and change of the triple energizer as the main channel. With the leading factor referred to the syndrome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iple energizer and the importance given to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yndrome and mechanism of the disease, it was suggested to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dispelling pathogens and resolving toxins first,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holism, treatment under three categories, as well as preventing before disease onset.
-
Keywords:
- Zhou Zhongying /
- epidemic toxin /
- latent pathogen /
- new-onset pulmonary epidemics
-
疫病是外感疫疠邪气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统称[1],因其以发热为主症,故亦隶属于外感热病范畴。根据病证性质,疫病有温疫、寒疫、湿疫、燥疫之别,历史上温疫发生的相对较多,故历代医家对温疫的研究最深。从广义上讲,温疫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是温病中传染性强、流行性广、危害性大的一类疾病,与一般的温病有别。
中医肺系疫病是疫病中发病率、流行性及传染性较高的一类疾病,以肺系为主要感染部位,包括传统肺系疫病和新发肺系疫病[2],前者如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时行感冒等,后者如近年来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新发肺系疫病往往发病迅速,来势迅猛,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西医在疾病初期缺乏特效药,传统中医药能够充分发挥辨证论治与整体调节的优势。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中,中医药再次彰显了防治新型突发传染病的优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业70余年,擅长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对肺系疫病的治疗颇有心得。本文基于SARS、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三种疾病,探讨周仲瑛教授辨治新发肺系疫病的学术思想。
1. 病因
历代医家关于疫病病因主要有运气致疫、乖候致疫、疠气致疫、邪毒致疫四个方面的论述[3],但均离不开关键致病因素——疫疠病邪。疫疠病邪又称为疠气、疫气、戾气、杂气等,皆指疫病特有的病因[1]。周老认为SARS、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三种疾病传播快、范围广、病情重,强调致病均以疫毒为根本,疫毒较疫气既能体现致病的特异性,即“一气一病”,又涵盖了毒邪的部分致病特征,更加符合上述三种疾病的致病特点。在疫病的发展史中,对毒邪的认识古已有之,如《素问·刺法论》中云:“不相染者……避其毒气”[4],《备急千金要方》载:“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5],《伤寒瘟疫条辨》说:“杂气者,非风,非寒,另为一种毒气”[6]。对于毒,周老认为它是中医病因学说中一个特定的词义,意指病邪的亢盛,病情的深重,病势的多变,既可因多种病邪蕴结而成,也可为特异性的致病因子[7]。至于疫毒之毒,周老认为作为外感病因,其并非由六淫邪盛或蕴蓄不解而成,而是指疫病的特异性致病因素,不同于一般外感热病之因,外感疫毒之不同是疫病发病各异的关键因素,是导致不同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的根本原因。作为致病特点,疫毒之毒重点强调疫病致病的广泛、病势的多变、毒性的暴戾等特征,疫毒致病的强弱、演变的急缓实则取决于毒力的大小以及病位的深浅。
除了外感疫毒,周老认为体内伏邪亦是三种新发肺系疫病的重要病因,主要指肺内伏热。伏者,匿藏也,所谓伏邪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既可由肺热内郁直接而生,亦可因非其时而有其气所致,或因体内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或因痼疾不愈,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胶着日久,邪郁化热而致。
2. 病机
SARS、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机复杂,多环相互交织,病机传变并不单纯,但总体有规律可循,可从基本病机和病机演变两个层次进行探讨。
2.1 基本病机
周老对于三种新发肺系疫病的病机总体概括为先有伏邪在肺,后有新感引发,内外合邪,相因为病。其中外感疫毒是发病的关键,肺内伏热是邪毒容易内陷、变生厥脱的主要病理基础。外感邪气既有六淫之邪,又有疫毒之邪,六淫与疫毒兼夹,两者相合致病。具体来说,周老认为SARS的病机是肺有伏热,内火偏盛,加之外感时邪疫毒,风邪束表[8];甲型H1N1流感的病机是肺热内伏,外感风热疫毒之邪,内热与外热相合,加之风邪的鼓荡,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9]。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周老认为本病属瘟毒上受,湿困表里,肺胃同病为基本病机[10]。可见,不同疫病,所感六淫时邪亦不同。周老认为SARS、甲型H1N1流感外感六淫之邪以风邪为主导,随地域或季节的不同,风邪可以夹寒、夹热、夹湿,与疫毒杂感伤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周老则认为湿邪是发病的关键因素,强调湿困表里[10],与疫毒兼夹形成湿毒浊气,根据患者素体阴阳状态决定湿毒化热或化寒。若素体阴虚,则湿毒多易化火、化燥;若素体阳虚,则湿毒每从寒化。至于病位,周老认为三种疾病均涉及上、中二焦,主脏在肺,与脾(胃)相关,并指出SARS、甲型H1N1流感变证在心、肾。
2.2 病机演变
疫病侵袭人体,发病迅速,传变极快。周老认为SARS、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机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基本符合三焦和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并认为三焦传变可能是上述三种疾病的主要传变方式,总体按“始上焦,终下焦”的规律自上而下传变,即从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至中焦手足阳明经和足太阴脾经,最后终于下焦足厥阴肝、足少阴肾二经,一般顺传,重症可出现逆传心包,上焦、中焦、下焦的传变过程并不能截然划分。卫气营血传变则由表入里,发于卫表,渐进深入,表里同病。
3. 辨证规律
疫病辨证体系不一,分类方法多端,周老认为应当综合应用不同的辨证体系,活化辨证,有斯证用斯药,针对病机的动态变化,交叉组合,结合疫病的不同特点,顺势治疗[11]。在实际运用中,周老倡导以审证求机作为辨证论治的关键,圆机活法,方可适应疫毒传变迅速、变化多端的特点。
3.1 以三焦辨证为主导
基于前文论述的传变规律,周老认为SARS、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疫病的临证当以三焦辨证为主导,以卫气营血辨证为补充。三焦证候不仅指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同时也是疫病的不同发展时期。一般初期病在上焦,以肺热内郁,外邪束表为主,中期病在上、中二焦,肺胃同病,或见肺热腑实,或见湿热中阻等,重症期既可逆传心包,也可邪入下焦,病及肝肾,以邪陷正脱,气阴耗竭为主。以三焦辨证为依据,对新发肺系疫病分期辨证论治,则可针对疫病的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和专方专药,可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3.2 重视审证求机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周老在辨证中一贯强调辨识病机的重要性,审证求机,知常达变。疫病发生主因疫毒,一毒一病,故临证尤重病机分析,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疫病传变迅速,病情复杂多变,每个证型并不是独立的单元,而是通过病机演变连接成紧密联系的整体网络。周老在对上述三种新发肺系疫病辨证论治时,始终抓住最基本的病机,并根据具体疫病的发病原因和主要病理因素,结合传变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病理中心的改变,提出具体分证,可谓证随机转,机由证显。
4. 治疗
4.1 主张祛邪解毒
周老辨治疫病强调祛邪解毒为第一要务,认为疫病的祛邪即是扶正。虽然机体感受疫毒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疫毒的轻重与正气的强弱,但疫毒致病凶猛,邪气亢盛,发病往往触之即病,邪之所凑者正气未必虚弱。故疫病治疗贵乎祛邪,邪去正安,邪不去则病不愈,且毒寓于邪,若使邪有出路,则疫毒鸱张之势则可顿挫。周老提倡多环节祛邪,多治法增效,用汗和清下四法联用,既可阻断病邪传变,又能先安未受邪之地[10]。针对疫毒之毒,周老常用银翘散、黄连解毒汤、甘露消毒丹等解毒之剂,与祛邪同施,及时控制病势,防止传变,颇有喻嘉言逐邪与解毒并举之意,所谓“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12]。周老强调祛邪,并非忽视扶正,扶正多用于疫病重症期,正虚邪实,需扶正以祛邪,如SARS内闭外脱证用生脉散和参附汤, 甲型H1N1流感疫毒内陷期使用生脉散,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期邪陷正脱证选用人参、制附片等益气回阳。
4.2 强调整体观念
相对于西医的对抗性和支持性治疗,中医治疗疾病不仅考虑病变的局部问题,更强调从整体上对机体进行全面调节。周老认为中医并不单纯针对病毒而治,而是始终针对患病的人,强调整体,并进行个体化治疗[8]。不管是SARS、甲型H1N1流感,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周老始终强调中医医人,中医药一方面针对病邪祛邪解毒进行特异性治疗,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提高抗病能力而起到非特异性的治疗作用,这是中医药治疗疫病的核心优势。
4.3 注重三因制宜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季节气候、地域环境以及人体体质、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虽然疫病发病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但治疗绝不是简单的同方同药,不施调整。尤其是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各异,同种疫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群中发病特点各有不同,绝不可一概而论。周老强调在掌握疫病本质特征和发病规律的基础上,还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辨证施治。
另外,疫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故周老也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愈后调摄至关重要。
5. 总结
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周仲瑛教授在继承传统疫病防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根据长期辨治疫病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发展中医疫病理论,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周老认为疫毒是疫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亦是构成基本病机的核心要素和病机演变的中心环节,其性质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湿者。根据疫病具有潜伏期,病情重、传变快的特点,周老主张新感引动伏邪学说。
在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周老提出中医疫病辨治应以病机辨证为核心,强调审证求机,突出发挥中医治人、治病、治证和治毒并重的特色优势,确立表里双解,汗和清下四法联用的治疗原则。此外,基于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周老十分重视疫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愈后调摄,从多环节、多途径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疫病的显著优势和特色。
-
[1] 宋乃光, 刘景源. 中医疫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1. [2] 吴兆利, 王庆其. 中医肺系疫病与病名规范化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8): 2214-22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XYY201208071.htm [3] 岳冬辉. 中医疫病病因学理论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12): 3044-304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XYY201212011.htm [4] 黄帝内经素问[M]. 田代华,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03. [5]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161. [6] 杨栗山. 伤寒瘟疫条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 14. [7] 周仲瑛. "伏毒"新识[J]. 世界中医药, 2007, 2(2): 73-75. DOI: 10.3969/j.issn.1673-7202.2007.02.003 [8] 郭立中. 周仲瑛谈非典中医辨治思路[J]. 中国社区医师, 2003(11): 12-1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CYS200311011.htm [9] 郭立中, 金妙文, 周学平, 等. 周仲瑛教授对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思考[J]. 环球中医药, 2010, 3(1): 23-25. DOI: 10.3969/j.issn.1674-1749.2010.01.006 [10] 叶放, 吴勉华, 程海波, 等.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辨治方案》解读[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6(2): 141-14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ZY202002002.htm [11] 周仲瑛. 热病辨治勾要[N]. 中国中医药报, 2018-02-28(004). [12] 喻嘉言. 尚论篇[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9: 33. -
期刊类型引用(5)
1. 包瑜,马晓北. 肺系疫病的近现代辨治方法. 世界中医药. 2024(01): 31-35 . 百度学术
2. 原佳雯,王德祥,鲁俊,程璐. 基于“肺-肠轴”交互作用探讨宣白承气汤在肺系疫病治疗中的意义. 四川中医. 2024(07): 35-38 . 百度学术
3. 赵晨希,黄玉燕,卢红蓉. 新发肺系疫病中医诊疗概述.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01): 6-11 . 百度学术
4. 谢秀珍,徐颖绮,苏萍萍,周秀,王佳善,金竹青. 从寒热角度探讨肺系疫病的单味药治疗经验. 光明中医. 2022(14): 2626-2628 . 百度学术
5. 卢红蓉,刘孚嘉,贾海骅,李海玉,于智敏. 2020—2022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12): 1915-192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3
- HTML全文浏览量: 84
- PDF下载量: 295
- 被引次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