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6期

针灸医学的源起与反思
传统针灸的精华及其认识偏差的产生
赵京生
2021, 37(6): 797-80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797
摘要:
针灸在现代能否继续得到传承并发展,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及世人对其的认识与评价。传统针灸的精华是传统针灸理论和方法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包括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评判,需要清晰地认识针灸疗法的自身特性,把握诸多影响因素,有失于此则易产生认识偏颇,文中列举了较为突出者,并指出自我反思的必要性。
经络理论的断代研究与学术轨迹考察
张建斌
2021, 37(6): 801-806,811.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01
摘要:
系统梳理和考察经络理论的学术轨迹,并进行断代,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理论起源、多元发展、重构统论、矛盾冲突、反思回归。其中关键性事件和观点有:经过先秦时期的酝酿,西汉初年淳于意提出经脉概念;《内经》时代经络理论呈现了多元化发展;《圣济总录》以“经脉统论”重构经络学术框架并影响至今;西学东渐后,学术界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陷入了冲突和困惑之中;承淡安先生等在反思中重塑经络理论价值,并回归传统学术轨迹。经络理论的断代研究,清晰呈现了经络理论内涵的演变轨迹和过程,可为当代经络理论的诠释与应用、形态基础的研究提供支撑。
基于经典与现代的腧穴理论认识
张树剑
2021, 37(6): 807-811.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07
摘要:
《内经》中关于腧穴的认识大多是有形的体表组织,但在腧穴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逐渐被固化成为无形的体表的“点”。部分体表的病理反应也在《内经》中有所描述,这一认识是形成“阿是穴”的基础。阿是穴的本质意义是取穴法,适用于所有腧穴。现在对腧穴的认识,包括新的针灸临床学派中的治疗思想,与《内经》中的腧穴思想可以互通。故对古代解剖生理语言的重新理解与深入阐释,可以起到沟通古今认识与填充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解沟壑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研究
构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全链条干预策略的思考
沈洪
2021, 37(6): 812-81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12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终身性、进展性、致残性疾病,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前期、临床期进行中医药干预, 对该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疗原则,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发展不同时期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期构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的全链条干预策略。
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胡静怡, 朱磊, 连紫宇, 程成, 冯皖, 沈洪
2021, 37(6): 817-82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17
摘要:
目的  探究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诱导UC模型小鼠, 给予白头翁汤干预。实验过程中, 每日记录小鼠体质量、腹泻、便血情况。实验结束后测量小鼠结肠长度, 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变化, qPCR检测结肠炎症因子表达, 16S rRNA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组成, GC-MS法检测回盲瓣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小鼠相比, 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 结肠缩短(P < 0.01), 结肠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 结构紊乱, 部分形态消失; 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表达增加(P < 0.05, P < 0.01)。肠道菌群结构失衡, 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降低, 回盲瓣内容物中丁酸、戊酸含量降低(P < 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 白头翁汤干预后, 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 结肠长度增加(P < 0.05, P < 0.01), 结肠存在炎性细胞浸润, 但结构清晰, IL-1β、IL-6和TNF-α表达下降(P < 0.05, P < 0.01), 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增加, 回盲瓣中丁酸、戊酸含量增加(P < 0.05, P < 0.01)。结论  白头翁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 改善SCFAs代谢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清肠化湿方通过激活AhR/IL-22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屈芸, 朱磊, 王琼, 王耀辉, 胡静怡, 连紫宇, 吉跃进, 周恩, 沈洪
2021, 37(6): 823-82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23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模型, 从芳香烃受体(AhR)角度, 观察清肠化湿方对白细胞介素-22(IL-22)分泌及黏蛋白-2(MUC-2)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表达的作用, 阐述其缓解小鼠UC的作用机制。 方法  用DSS构建UC小鼠模型, 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粪便形状、隐血情况, 同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给药结束后测量小鼠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情况,qPCR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AhR的mRNA。Western blot检测结肠MUC-2、AhR、细胞色素P4501A1酶(CYP1A1)、IL-22、Claudin4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模型组小鼠DAI评分上升(P < 0.01), 结肠长度缩短(P < 0.01), 结肠黏膜病理受损情况严重; AhR的mRNA表达下降(P < 0.05), IL-1β、TNF-α、IL-6的mRNA表达上升(P < 0.05,P < 0.01);MUC-2、AhR、CYP1A1、IL-22、Claudin4蛋白表达下降(P < 0.05, P < 0.01)。与模型组比较, 美沙拉嗪组、清肠化湿方组DAI评分降低(P < 0.01), 结肠长度变长(P < 0.01), 结肠黏膜病理情况改善; IL-1β、TNF-α、IL-6的mRNA表达下降(P < 0.05,P < 0.01);MUC-2、CYP1A1、Claudin4蛋白表达升高(P < 0.01)。与模型组比较, 清肠化湿方组AhR的mRNA表达上升(P < 0.05),AhR、IL-22蛋白表达升高(P < 0.01)。与清肠化湿方组比较, 清肠化湿方+TMF组小鼠DAI评分上升(P < 0.01);结肠长度缩短(P < 0.05);结肠黏膜病理受损情况严重; IL-1β、TNF-α、IL-6的mRNA表达上升(P < 0.01);MUC-2、AhR、CYP1A1、IL-22、Claudin4蛋白表达下降(P < 0.01)。 结论  清肠化湿方能够激活AhR, 上调CYP1A1表达, 促进IL-22生成, 抑制炎症水平, 同时增加MUC-2及Claudin4的表达, 从而缓解UC。
溃疡性结肠炎脾气虚证患者代谢特征研究
连紫宇, 朱磊, 刘亚军, 胡静怡, 程成, 沈洪
2021, 37(6): 830-83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30
摘要:
目的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索溃疡性结肠炎(UC)脾气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UC脾气虚证和湿热证患者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UC脾气虚证存在脂质代谢紊乱, 与UC湿热证患者比较, UC脾气虚证血清中1-油酰基甘油磷酸胆碱、溶血磷脂、鞘氨醇、N-棕榈酰磷酸乙醇胺、棕榈酰肉碱、O-花生四烯酰缩水甘油等代谢产物丰度降低, 2-亚油酰甘油丰度升高。ROC曲线结果显示, O-花生四烯酰缩水甘油、棕榈酰胺、2-亚油酰甘油可能是诊断UC脾气虚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  代谢组学方法有望揭示UC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 为UC中医辨证提供一定客观依据。
学术探讨
基于癌毒病机理论辨治肿瘤组方思路探讨
谭峰, 李柳, 沈卫星, 唐东昕, 吴勉华, 程海波, 孙东东
2021, 37(6): 837-84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37
摘要:
基于癌毒致病的特点和病机规律,阐明肿瘤临床治疗实践中的立法要点,结合君臣佐使的传统组方理论梳理抗肿瘤方剂的组方结构和配伍特点,为提高抗肿瘤方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针灸大成》情志致病思想与现代心理学关系探讨
许磊, 杨环, 祝斌野, 李雪, 李慧, 何玲, 王渊
2021, 37(6): 841-84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41
摘要:
探讨了《针灸大成》中九气和十多中的情志致病理论。对两者的源流与致病情志分别进行阐释, 并结合现代心理学探讨九气和十多中情志致病理论的心理学机制, 从发病因素和治疗原则两方面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九气和十多都肯定了情志因素在致病因素中的主导地位,但在情志所致疾病的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九气中情志所致疾病的治疗原则基于五行生克原理提出, 而十多中情志所致疾病的治疗方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矫正疗法范畴, 只是单纯从认知层面论述了去除诱因法的方法, 缺乏针对行为的有效治疗方法。将中医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 进行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 建立中医学治疗心身疾病的体系, 将有助于提高心身疾病的诊疗效果。
临床研究
国医大师夏桂成“7、5、3奇数律”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扳机时机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陈婕, 殷燕云, 谈勇, 黄文青, 邹奕洁, 唐培培, 王飞虹
2021, 37(6): 847-85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47
摘要:
目的  观察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 IVF/ICSI-ET)长方案周期中最佳扳机日是否与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提出的“7、5、3奇数律”相符, 以及对卵泡及胚胎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例因女方因素首次接受IVF/ICSI-ET长方案周期, 根据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Gn)启动日至扳机日是否符合“7、5、3奇数律”, 分为数律扳机组与非数律扳机组, 比较Gn天数、Gn用量及获卵率、受精率、2原核(2 Pronucleus, 2PN)率、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等。结果  ① 按“7、5、3奇数律”扳机组186例, 其获卵率、2PN率、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高于非数律扳机组(P < 0.05, P < 0.01)。②3数律亚组中, 按数律扳机组受精率显著高于非数律扳机组(P < 0.01);5数律亚组中, 按数律扳机组Gn天数及Gn总量显著低于非数律扳机组(P < 0.01), 按数律扳机组获卵率、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非数律扳机组(P < 0.05, P < 0.01);7数律亚组中, 按数律扳机组可移植胚胎率显著高于非数律扳机组(P < 0.05)。结论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提出的“7、5、3奇数律”适用于IVF/ICSI-ET长方案周期扳机日的确立, 按7、5数律扳机可提高可移植胚胎率, 5数律扳机可升高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 3数律扳机可增加受精率。
结合眼底血管特征研究2种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2年期复发风险
卓缘圆, 于海波, 黄杏贤, 洪金标, 黄奕珊, 李作为, 吴家满
2021, 37(6): 853-85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53
摘要:
目的  构建结合眼底血管特征的不同中医证型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 共纳入42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并随访2 a, 采集与中风相关的临床风险因素、中医证型及眼底血管特征参数信息, 采用生存分析法比较气虚血瘀证和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复发风险, 运用单因素分析辨识中风复发的核心危险因素和眼底血管特征, 分别建立2个证型的多因素Logistic复发风险评估模型。结果  2个证型的复发风险比较, 风痰阻络证较气虚血瘀证高(P<0.05)。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受试者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799 6, 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值为0.719 3。结论  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患者复发风险较气虚血瘀证高, 建立识别不同证型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风险因素模型可以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糖肾安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微炎症、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郑宏香, 陈岱, 王身菊, 赵敏, 朱美凤, 万冰莹
2021, 37(6): 860-86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60
摘要:
目的  观察糖肾安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icro-UALB)、微炎症状态、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86例早期DN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糖肾安方。12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icro-UALB)、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抵抗指标[空腹胰岛素(FIN)、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BG)]及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血尿素(BUN)]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指标、炎症指标、IR指数均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P < 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结论  糖肾安方可有效改善早期DN患者症状、减少尿蛋白、抑制炎症因子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
徐晓雨, 龚帆影, 张春芹, 吴宣瑱, 王雨涵, 戴萍, 刘福明
2021, 37(6): 865-87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65
摘要:
目的  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标准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潜阳育阴颗粒, 疗程均为12周,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血压血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功能指标[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红细胞沉降率(ES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极速成像脉搏波传导速度[双侧颈动脉收缩起始脉搏波速度(PWV-BS)、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PWV-ES)]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均有所改善(P < 0.01),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2组血压明显降低(P < 0.01),LDL、HDL、TC、TG、CRP、IL-6、TNF-α、APTT、PT、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ESR均有所改善(P < 0.05,P < 0.01), 其中观察组TC、LDL、TNF-α、APTT、ESR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2组PWV-BS、PWV-ES均有所改善(P < 0.05,P < 0.01)。结论  潜阳育阴颗粒联合基础治疗可提高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血压血脂水平、炎症状态、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及动脉弹性功能。
基于fMRI技术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默认网络的影响
朱丹, 刘永康, 厉励, 吴明华, 钱斐
2021, 37(6): 871-87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71
摘要: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 并探讨默认网络(DMN)内功能连接的改变, 揭示潜在的疗效机制。方法  纳入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行fMRI, 同时选取20例健康受试者作对照, 比较患者和健康受试DMN内功能连接差异,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量表评分和DMN内功能连接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  ① 治疗后患者NIHSS、mRS评分显著降低, BI评分显著升高(P<0.01), 中医病类诊断评分显著改善(P<0.01)。②与健康受试相比, 治疗前患者DMN内右侧颞上回和右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P<0.05), 治疗后患者DMN内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 患者DMN内右侧后扣带回和右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P<0.05)。③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的改变与NIHSS、BI评分显著相关(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能通过调节DMN内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生活质量。
实验研究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通过p38 MAPK通路改善CKD小鼠PFC突触可塑性及抑郁行为研究
李凡, 肖波飞, 宋敏, 熊维建, 雷蕾, 王开振, 龙梅, 丁伟森
2021, 37(6): 878-88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78
摘要:
目的  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CLMD)对慢性肾脏病(CKD)小鼠抑郁行为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雄性C57BL/6小鼠60只, 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CLMD低剂量组、CLMD中剂量组和CLMD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 其余5组小鼠先予0.2%腺嘌呤饮食喂养2周。中药干预组分别予2.36、4.725、9.45 g·kg-1·d-1的CLMD灌胃, 氟西汀组予10 mg·kg-1·d-1氟西汀灌胃, 对照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 共计6周。糖水偏好测试、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抑郁行为表型, 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皮层(PFC)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突触素(SYN)、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突触囊泡膜蛋白(SYP)表达; 免疫荧光法检测PFC脑区核内p-CREB的表达; Golgi-Cox染色检测PFC树突棘密度; ELISA法检测外周及PFC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结果  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不动时间增加,糖水偏好指数下降(P < 0.01);与模型组相比, 给予中、高剂量CLMD干预后小鼠不动时间下降(P < 0.01), 糖水偏好指数增加(P < 0.05, P < 0.01), CLMD中、高剂量组与氟西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PFC中p-p38 MAPK/p38 MAPK表达增加(P < 0.01), BDNF、p-CREB/CREB、PSD95、SYN、GAP43、SYP表达下调(P < 0.01);与模型组相比, CLMD中、高剂量组, 氟西汀组小鼠p-p38 MAPK/p38 MAPK表达下调(P < 0.01), BDNF、p-CREB/CREB、PSD95、SYN、GAP43、SYP表达增加(P < 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PFC的p-CREB核内荧光水平明显降低(P < 0.01);与模型组相比, CLMD中、高剂量组, 氟西汀组p-CREB核内荧光强度增加(P < 0.05, P < 0.01)。Golgi-Cox染色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PFC树突棘密度降低(P < 0.01);与模型组相比, CLMD中、高剂量组, 氟西汀组小鼠PFC树突棘密度增加(P < 0.01)。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PFC及外周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增加(P < 0.01), 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增加(P < 0.01);与模型组相比, 氟西汀组及CLMD中、高剂量组PFC及外周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下降(P < 0.05, P < 0.01), CLMD中、高剂量组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下降(P < 0.05, P < 0.01), 氟西汀组尿素氮、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CLMD能调节中枢炎症状态, 改善PFC突触可塑性, 减轻CKD小鼠抑郁症状,同时可能通过影响外周炎症状态延缓CKD小鼠肾脏功能恶化。
补肾健脾方对卵巢早衰小鼠ER/c-Myc/TERT信号通路调控的影响
王海丹, 郭红玉, 王琼, 严士海, 符蕊, 殷爱玲
2021, 37(6): 886-89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86
摘要:
目的  观察补肾健脾方对卵巢早衰(POF)小鼠ER/c-Myc/TERT信号通路调控的影响。方法  将50只B6AF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补肾健脾方高剂量组、补肾健脾方低剂量组。采用小鼠透明带3(ZP3)诱导建立POF模型, 各组分别给予药物或生理盐水, 期间定时观察小鼠动情周期的变化。干预4周后, 取小鼠血清和卵巢组织。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小鼠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激素(FSH)的水平; HE染色法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 免疫荧光法检测卵巢透明带的变化; Western blot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c-Myc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补肾健脾方高、低剂量组均可显著升高小鼠血清E2水平(P < 0.05), 降低FSH水平(P < 0.05, P < 0.01), 提高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的数量, 降低卵巢透明带的荧光表达, 显著增加ER、c-Myc、TERT的表达(P < 0.05, P < 0.01)。结论  补肾健脾方通过提高E2水平, 促进ER的激活, 刺激c-Myc的表达, 进而调节TERT的表达, 从而促进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发育以及卵母细胞的成熟, 是其发挥治疗POF作用的途径。
枳术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5-HT4R及下游CaM-MLCK信号通路的影响
吴旻娜, 王浩, 李悠然, 王微, 谷云飞, 贡钰霞
2021, 37(6): 891-89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91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枳术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4受体(5-HT4R)、钙调蛋白(CaM)、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枳术方组及阳性药(普芦卡必利)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片建立STC模型, 枳术方组随后灌胃枳术方, 阳性药组灌胃普芦卡必利。检测各组大鼠粪便含水量, 肠道炭末推进率, 结肠组织中5-HT4R、CaM、MLCK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模型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和炭末推进率明显降低(P < 0.05,P < 0.01), 结肠组织中5-HT4R、CaM、MLCK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P < 0.01)。与模型组相比, 枳术方组和阳性药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和炭末推进率明显升高(P < 0.05), 结肠组织中5-HT4R、CaM、MLCK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P < 0.01)。枳术方组与阳性药组比较, 各项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枳术方能改善STC大鼠的便秘症状, 可能与上调大鼠结肠组织中5-HT4R表达并激活下游CaM-MLCK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UHPLC-Q-TOF/MS的地榆化学成分分析及大鼠体内代谢研究
裴玉琼, 徐坠成, 王艳天, 顾欣, 盛先杰, 徐艺, 缪志伟
2021, 37(6): 897-90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897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法分析地榆水提物在大鼠血清、尿液及粪便中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 探讨地榆中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方法  采用Thermo AcclaimTM RSLC 120 C18色谱柱(3.0 mm×100 mm, 2.2 μm), 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流速0.4 mL·min-1, 进样量3 μL, 柱温40 ℃。运用电喷雾离子源(ESI), 扫描范围m/z 50~1 500, 正、负离子模式采集数据。通过比较灌胃地榆水提物后大鼠血清、尿液和粪便样品和空白组样品的差异, 对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灌胃给予地榆水提物后, 从大鼠血清、尿液及粪便中鉴定出69个外源性成分, 包括24个原型成分和45个代谢产物。其中24个原型成分包括16个酚类成分、7个三萜类成分及1个单萜烯醇苷。地榆水提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还原、甲基化、脱水、氧化、硫酸化及葡萄糖醛酸结合等。结论  所鉴定出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可为进一步解析地榆体内代谢过程, 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从肝风心火相煽辨治阵发性心房颤动
张蒙, 沈建平, 董其美, 王新东
2021, 37(6): 908-911.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908
摘要: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董其美阵发性心房颤动“肝风为使、心火为源、风火相煽”病机理论及临证辨治经验,认为肝肾亏虚、郁火和虚火内生是房颤起病之源,内风引动、风火相煽、挟痰挟瘀、戗犯心脑是房颤发作及其中风变证的病机关键,提出滋阴息风、泻火镇悸的关键治法,以此学术思想指导房颤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临床文献系统评价
六君子汤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疗效的Meta分析
邱汉波, 覃凤飞, 郭东霖, 周尧红, 赵艺蔓, 张颖, 郑景辉, 侯恩存
2021, 37(6): 912-91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91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六君子汤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六君子汤联合化疗(试验组)与单纯化疗(对照组)治疗中晚期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疗效: [RR=1.22, 95%CI(1.08, 1.38),P < 0.05];生存质量: [RR=1.60, 95%CI(1.11, 2.30), P < 0.05];KPS评分: [MD=-1.93,95%CI(-2.93, -0.93),P < 0.01];肿瘤灶疗效: [RR=1.40, 95%CI(1.09, 1.79), P < 0.05];咳嗽: [RR=0.31, 95%CI(0.17, 0.56), P < 0.05];消化道反应: [RR=0.66, 95%CI(0.50, 0.87), P < 0.05];乏力: [RR=0.36, 95%CI(0.19, 0.70), P < 0.05];白细胞减少: [RR=0.69, 95%CI(0.55, 0.88), P < 0.05];癌胚抗原(CEA): [MD=-2.91,95%CI(-4.20, -1.62),P < 0.01];糖类抗原199(CA199): [MD=-13.55, 95%CI(-14.56, -12.54), P < 0.0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 [MD=-1.32,95%CI(-1.67-0.96),P < 0.01];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 [MD=-6.01, 95%CI(-6.75, -5.27), P < 0.0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MD=-6.74, 95%CI(-7.06, -6.42), P < 0.05]。结论  六君子汤联合化疗能减轻中晚期NSCLC患者不良反应, 改善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液学指标, 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生存质量等, 此数据仍需后期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经典名方研究与开发
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药理和代谢组学证据
凌金颖, 王琦, 范海贞, 戴婧雅, 成小兰
2021, 37(6): 920-92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920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模型组及黄芪桂枝五物汤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1),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中药组大鼠灌胃给予复方水煎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 d后,处死大鼠。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脂质过氧化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来评估各组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程度。同时通过代谢组学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  结果  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减少脂质过氧化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表明其可有效减轻MCAO诱导的大鼠脑缺血性损伤。进一步的代谢组学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代谢紊乱,共筛选和鉴定出23种与缺血性中风相关的代谢物发生显著性变化,是脑缺血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代谢通路分析显示,MCAO主要通过靶向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以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来诱导脑缺血性损伤。黄芪桂枝五物汤干预后,大部分代谢标记物发生了逆转, 主要包括吲哚氧基硫酸、柠檬酸、3-羟基十二酸、3-甲基-2-丁烯酸、苹果酸、丁醛和尿酸等。  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有效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改善多种代谢途径有关。
经典名方温胆汤水煎液H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张琴, 王佳丽, 高喜梅, 陆超颖, 狄留庆
2021, 37(6): 930-93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930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温胆汤水煎液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 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古籍中记载的煎煮方法制备温胆汤水煎液, 采用色谱柱Waters X-Bridge C18(4.6 mm×250 mm, 5 μm), 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体积流量为1 mL·min-1, 检测波长为310 nm。建立温胆汤HPLC指纹图谱, 对其特征峰进行归属, 并对其中11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建立温胆汤水煎液指纹图谱, 共标定25个共有峰, 并通过对照品指认了其中的11个成分, 各批次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5。结论  建立温胆汤水煎液指纹图谱, 并进行多成分同时测定, 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适用于温胆汤的质量控制, 可为经典名方等质量评价办法的制定提出一定参考。
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分析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
续艳丽, 李晨曦, 杨飞霞, 李晓春, 武晓玉, 夏鹏飞, 赵磊
2021, 37(6): 938-94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938
摘要: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对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  采用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100 mm×2.1 mm, 1.7 μm), 以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流速为0.3 mL·min-1, 柱温30 ℃。HESI-Ⅱ源正、负离子2种模式采集芍药甘草汤的一级、二级质谱数据。结果  根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精确分子量和碎片离子信息, 结合标准品比对、软件预测分析和相关文献报道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129个化合物, 包括82个黄酮类化合物,20个萜类化合物,10个酚类化合物, 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和10个其他类化学成分。结论  利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分析鉴定芍药甘草汤中的化学成分, 并初步归纳其各类主要化学成分的质谱裂解特点, 可为芍药甘草汤的质量控制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综述
儿童病毒性肺炎分期防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策略探析
林丽丽, 冯璐, 黄克, 孙燕波, 安黎, 戴启刚, 单进军, 汪受传
2021, 37(6): 949-957.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949
摘要:
儿童病毒性肺炎存在诸多防治瓶颈问题, 目前西药治疗多为对症处理, 临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中医药在防治儿童病毒性肺炎上有着明显优势, 笔者通过阐述儿童病毒性肺炎不同分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辨治规律, 结合现代临床、机制研究进展, 以期寻找安全有效地预防、治疗、康复方剂, 从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病毒融合及复制、提高呼吸道抗体水平、抑制炎症因子、调控肺部免疫炎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多方面阐释中医药分期防治儿童病毒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儿童病毒性肺炎的中医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芳香烃受体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杨玲娟, 宋蒙蒙, 狄留庆, 丁康
2021, 37(6): 958-96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1.0958
摘要:
黄酮类成分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发挥其抗炎、抗氧化、化学预防等作用。笔者聚焦在药物代谢、免疫调节、化学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芳香烃受体,在系统综述芳香烃受体功能及调控模式基础上,总结了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对芳香烃受体的激动或拮抗作用,并对常见黄酮成分通过芳香烃受体发挥其抗肿瘤、抗溃疡性结肠炎、抗特异性皮炎的独特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展望了黄酮类化合物在上述疾病治疗中潜在前景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