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1卷  第2期

学术探讨
丁泽民对痔病出血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研究
丁曙晴, 丁义江, 皇甫少华, 陆铤
2015, 31(2): 101-103.
摘要:
通过对名老中医丁泽民主任医师治疗痔病出血主症的系列自拟方药(内服方痔血合剂、榆槐脏连丸、补气摄血汤和外用注射方矾黄消痔液等)组方规律研究,总结了丁老对痔病出血的辨证论治思想。痔病出血病机特点为风热(火)燥邪下迫大肠,脉络郁阻,血溢脉外,以实证为主;其治法重视清热凉血、标本兼顾,活用炭药、内外兼治,病证结合,挖掘共性,从而体现中医独特的治疗优势。
周仲瑛教授从肾虚肝旺病机论治疑难杂病探讨
张世安, 叶放
2015, 31(2): 104-107.
摘要:
围绕五脏病机中的肝肾同病,探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提出的肾虚肝旺病机的发病学基础和临床特征,并列举验案表明,肾虚肝旺病机新术语概括了肝肾同病的临床特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王旭高噎膈、反胃治法特色及其临床运用浅析
章程鹏, 孙易娜, 戴天木
2015, 31(2): 108-109.
摘要:
通过分析《王旭高医案》中有关噎膈、反胃的医案,探讨其治法特点。王旭高在该类病证治法上融汇了张仲景的化痰镇逆法以及叶天士滋阴养胃法,同时注重三焦并治、身心同调。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的辨治水平。
临床研究
舒正颗粒对糖尿病足介入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
曹明满, 吕雄, 罗仁, 江丹, 唐慧, 莫伟
2015, 31(2): 110-113.
摘要:
目的 探讨舒正颗粒对糖尿病足患者介入治疗后疼痛症状、溃疡愈合、下肢供血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足行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舒正颗粒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2组都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舒正颗粒,观察在疼痛症状积分、溃疡愈合程度、踝肱指数(ABI)、动脉流速、动脉内径方面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 舒正颗粒治疗组明显改善疼痛症状积分、溃疡深度、溃疡面积、踝肱指数、动脉血流速度、动脉内径、血液流变学等(P<0.05~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舒正颗粒联合基础治疗对于促进糖尿病足介入术后患者溃疡愈合、疼痛及下肢供血的改善具有优势。
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钟伦坤, 孙永东, 陈隆晖, 周兴玮, 范佳, 何腾
2015, 31(2): 114-117.
摘要: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中药液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SOM)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2年9月-2014年3月期间就诊的80例CSOM 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40例(61 耳)行经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每次2 mL,4~7 d。对照组40例(59耳)行鼓膜切开置管,置入管通常6~8 周后取出或自行掉落。术后随访6月,观察2组疗效。 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为81.97%,总有效率为95.08%,优于对照组(64.41%、83.05%),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4%,低于对照组(28.81%),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6.56%,低于对照组(20.34%),P<0.05。结论 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联合鼓室清窍汤冲洗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创伤小、疗效确切、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泻肝补肺针法治疗太阴人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石彧, 王志祥, 周哲屹, 卢昌均
2015, 31(2): 118-121.
摘要:
目的 观察朝医泻肝补肺针法治疗太阴人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探讨其内分泌及免疫机制。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太阴人抑郁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朝医泻肝补肺针法针刺太渊、太冲穴;针刺对照组采用朝医常规针法针刺百会、内关穴;药物对照组给予西药百忧解口服。疗程8周。对比3组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积分,外周血皮质酮/肾上腺酮(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HAMD抑郁量表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效果最佳(P<0.01);3组患者外周血CORT、ACT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降低最明显(P<0.05~0.01);3组患者外周血IL-6、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但3组间比较无差别。结论 泻肝补肺针法能明显降低太阴人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优于朝医常规针法及西药百忧解,且能降低太阴人抑郁症患者外周血CORT、ACTH水平及IL-6、CRP水平。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灸及康复锻炼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
王海明, 蔡琛, 张智芳
2015, 31(2): 122-125.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灸及康复锻炼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纳入90例因颅脑损伤致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A、B、C3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锻炼,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C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吞咽障碍程度及日常生活质量等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3.3%、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明显高于A组、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VFG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WST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VFG评分高于A组、B组,WST评分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SWAL-QOL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SWAL-QOL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灸及康复锻炼相互有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强心康对LVEF降低性心衰患者BNP、RDW水平的影响
蔡少杭, 吴怡萍, 陈晖, 刘雪娜
2015, 31(2): 126-128.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强心康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血清脑钠肽(BNP)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浓度的影响,探讨强心康在慢性LVEF降低性心衰治疗中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 将符合LVEF降低性心衰诊断标准的患者1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02例,对照组96例。2组均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给予慢性心衰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康。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BNP、RDW水平及LVEF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LVEF改善,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BNP浓度及RDW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而以治疗组降低明显,2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强心康可显著降低LVEF降低性心衰患者血清BNP及RDW水平,改善LVEF降低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丹蒌片治疗痰瘀互结型非血运重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鲜玉琼, 李岩松, 夏静雯, 江冰, 蒋年新, 魏永, 杨慰
2015, 31(2): 129-133.
摘要:
目的 观察丹蒌片治疗痰瘀互结型非血运重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因各种原因未能行血运重建治疗的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证的ACS患者70例,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标准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标准化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成药丹蒌片(每次1.5 g,1日3次),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使用情况(用量、使用后心绞痛缓解时间)及心绞痛积分,并对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包括:胸闷、胸痛及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心悸、气短、乏力及证候总评分)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心绞痛疗效、中医临床证候评分及血生化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85.29%)显著优于对照组(48.48%),P<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服用硝酸甘油后心绞痛缓解时间、硝酸甘油使用量、心绞痛积分、中医临床证候评分及证候总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改善情况(证候评分总有效率79.41%)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候评分总有效率45.45%),P<0.01。2组治疗后TC、LDL-C(P<0.01)及hs-CRP(P<0.05)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蒌片对痰瘀互结型非血运重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绞痛及中医临床证候有显著改善作用,并可能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药理研究
四角蛤蜊粗多糖对四氧嘧啶诱导ICR小鼠糖尿病模型的降血糖作用
董文南, 柴尧, 刘睿, 程建明, 吴皓
2015, 31(2): 134-137.
摘要:
目的 研究四角蛤蜊粗多糖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 ICR小鼠,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80 mg/kg)生理盐水溶液,96 h后筛选空腹血糖值≥11.1 mmol/L的糖尿病小鼠。四角蛤蜊粗多糖1按200、400、800、1 200 mg/kg剂量进行分组。分别测定第7、14天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清蛋白、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等指标。另取糖尿病小鼠,按照筛选出四角蛤蜊粗多糖1的最佳剂量(800 mg/kg),将四角蛤蜊粗多糖1按醇沉范围分段,相同生药量换算剂量,分为四角蛤蜊粗多糖2、3组。测定四角蛤蜊粗多糖1组(800 mg/kg)、四角蛤蜊粗多糖2组(180、360 mg/kg)和四角蛤蜊粗多糖3组(2 040 mg/kg)给药第7天空腹体质量和血糖水平。结果 四角蛤蜊粗多糖1具有降血糖作用,可降低小鼠糖化血清蛋白、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其中四角蛤蜊粗多糖2(180、360 mg/kg)具有降血糖作用,四角蛤蜊粗多糖3无降血糖作用。结论 四角蛤蜊粗多糖1具有降血糖作用,最佳剂量为800 mg/kg,其降糖活性部位集中于四角蛤蜊粗多糖2。
C57/BL6小鼠母婴分离模型中医证型探讨
卞尧尧, 杨丽丽, 王中立, 梅震, 王蓓磊, 徐桂华
2015, 31(2): 138-142.
摘要:
目的 探讨C57/BL6小鼠母婴分离(MS)模型中医证型。方法 通过母婴分离干预新生鼠,采用旷场实验评价母婴分离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实验评价母婴分离对小鼠不动时间的影响。四诊计量化指标检测与计量辨证方法探讨小鼠气血阴阳状态。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测定,观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状态。通过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cAMP/cGMP)、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探讨能量代谢水平。结果 旷场实验中各组动物活动总路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180组在强迫游泳实验、强迫悬尾实验中,与对照组及MS15组比较小鼠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MS180组阳热水平较对照组和MS15组显著降低(P<0.01)。MS180组ACTH及CORT值升高,与对照组及MS1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S180组cAMP/cGMP降低,与对照组和MS1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S180组Na+-K+-ATPase活性降低,与对照组和MS1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MS180组SOD活性降低,与对照组和MS1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母婴分离对小鼠行为有显著影响,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小鼠HPA轴功能受到影响,机体能量代谢水平降低,小鼠表现出的证候特征属于中医阳虚证。
潜阳育阴颗粒对正常麻醉犬肾动脉血流量及血压的影响
宋恒文, 时乐, 方祝元, 朱萱萱, 朱方方, 沈阳, 曾泰霖, 徐立
2015, 31(2): 143-146.
摘要:
目的 观察潜阳育阴颗粒对正常麻醉犬肾动脉血流量及血压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PowerLab系统记录给予潜阳育阴颗粒低、中、高剂量(3.08、6.15、12.30 g/kg)后0~180 min内不同时段比格犬肾动脉血流量、心输出量和血压的变化。结果 潜阳育阴颗粒高剂量组给药后120、180 min动脉收缩压(SBP)显著降低(P<0.05),给药后90、120、180 min,肾血流量显著升高(P<0.05);潜阳育阴颗粒中剂量组给药后120 min,SBP明显下降(P<0.05),给药后90、120 min,肾血流量明显升高(P<0.05);低剂量组给药后180 min内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潜阳育阴颗粒3个剂量组心输出量(CO)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潜阳育阴颗粒主要通过增加肾动脉血流量,保护肾功能,从而降低血压。
葛花枳椇子配伍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功能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刘明, 陈绍红, 钟赣生, 柳海艳, 赵桐
2015, 31(2): 147-151.
摘要:
目的 探讨葛花枳椇子2∶1比例配伍后解酒保肝的作用,明确使用的最佳条件。方法 采用56°红星二锅头白酒灌胃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并给予实验动物含生药量3、6、12 g/kg葛花枳椇子2∶1配伍药物,4、8、12周服药疗程,通过检测肝脏指数,谷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等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及肝脏病理形态,观察葛花、枳椇子2∶1比例配伍防治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结果 葛花枳椇子配伍各剂量组给药4周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没有治疗作用。给药8周后配伍各剂量组的ALT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给药12周后,配伍各剂量组AST明显下降,配伍低、高剂量组ALT下降,配伍低剂量组TP升高,配伍不同剂量组ALB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肝脏病理形态的变化也与肝功能指标相一致。结论 葛花枳椇子配伍各剂量组在给药8周和12周显示出一定解酒保肝作用,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相关指标,其中低剂量组较中、高剂量组效果好。
通腑泄热法对脑膜炎发热大鼠退热及免疫调控作用研究
刘亚娟, 张思超, 王晓君, 秦小云
2015, 31(2): 152-155.
摘要:
目的 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通腑泄热法对脑膜炎发热大鼠的退热效应及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埃希氏大肠杆菌小脑延髓池注射建立大鼠细菌性脑膜炎发热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大承气汤组、醒脑静注射液组、大承气汤合醒脑静注射液组、扑热息痛组。观察各组用药后的退热效果,同时检测血浆中IFN-γ、IL-4的含量变化,及组织、血浆中P物质的含量。结果 大承气汤和醒脑静注射液及大承气汤合醒脑静注射液组均能有效治疗脑膜炎发热,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的解热效果(P<0.05),能降低血浆中IFN-γ(P<0.01)、IL-4(P<0.05)水平,下调IFN-γ/IL-4的比值(P<0.05),并且能降低发热大鼠P物质含量(P<0.05)。结论 通腑泄热法对脑膜炎发热有较好的解热效果,这可能与其通过脑肠轴元件生物介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
越鞠丸对帕金森病体外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陈畅, 唐娟娟, 夏宝妹, 陈清, 王启盛, 陶伟伟, 赵杨, 陈刚
2015, 31(2): 156-159.
摘要:
目的 研究越鞠丸醇提物(YJ-E)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离子(MPP+)所致大鼠嗜铬细胞(PC12)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PC12细胞给予1 mmol/L MPP+,制备帕金森病(PD)离体模型。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观察YJ-E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的表达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3个浓度1.0、2.0、4.0 mg/mL的YJ-E均能显著改善MPP+模型中PC12细胞的存活(P<0.01),而对正常PC12细胞的存活无显著影响(P>0.05)。同时YJ-E可显著上调MPP+模型中PC12细胞PACAP的表达(P<0.01),并且显著上调ERK、CREB的磷酸化(P<0.01)。结论 YJ-E对MPP+模型中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ACAP的表达及其下游ERK、CREB的磷酸化。
板蓝根正丁醇部位对免疫细胞增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杨婧妍, 何立巍, 董伟
2015, 31(2): 160-164.
摘要:
目的 对板蓝根药材中提取的正丁醇部位各组分进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方法 从板蓝根中提取分离出12个正丁醇组分,采用HPLC法明确各组分在正丁醇部位色谱峰的归属。MTT法检测各组分对两种免疫细胞的增殖作用,同时采用清除DPPH、ABTS自由基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评价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2、6、7、11号组分对2种免疫细胞的增殖作用最强,最高增殖指数均大于3。2、6号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366、0.729 m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164、0.338 mg/mL,对Fe3+还原性相当于1.441 mmol/g和0.812 mmol/g的FeSO4当量。结论 板蓝根正丁醇部位的提取物中存在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及抗氧化能力较强的活性成分,深入研究其结构,将有助于阐明板蓝根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
竹叶总黄酮对UVB诱导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高扬, 易若琨, 宋家乐
2015, 31(2): 165-169.
摘要:
目的 研究了竹叶总黄酮对紫外线B(UVB)诱发HaCaT角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和机制。方法 HaCaT细胞经竹叶总黄酮预处理24 h后,以辐射剂量为20 mJ/cm2的UVB照射细胞2 h后,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同时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准,脂质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歧化酶,GSH-Px)并利用RT-PCR法分析其mRNA转录水准。ELISA法分析TNF-α和IL-6分泌量。结果 竹叶总黄酮可有效地抑制UVB导致的细胞氧化损伤并提高其细胞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竹叶总黄酮还能有效降低受损细胞内ROS水准,脂质过氧化程度,并提高SOD、CAT和GSH-Px等3种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它们的mRNA转录水平。此外,竹叶总黄酮还能抑制UVB所造成受损细胞分泌TNF-α和IL-6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结论 竹叶总黄酮可通过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调节细胞内氧化酶的活性抑制UVB导致的HaCaT细胞氧化损伤。此外,竹叶总黄酮还可降低UVB所诱发的TNF-α和IL-6分泌。
药学研究
采用体外肠道菌群实验研究防风对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代谢的影响
刘玲, 赵晓莉, 狄留庆, 李俊松
2015, 31(2): 170-173.
摘要:
目的 研究防风对黄芪中主要活性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大鼠肠道菌群中代谢的影响,从代谢的角度探讨黄芪-防风药对配伍应用的科学内涵。方法 通过肠道菌群实验比较不同时间点黄芪组和黄芪-防风组以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单体组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防风组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的浓度。结果 与黄芪组相比,不同时间点黄芪-防风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浓度均增高,毛蕊异黄酮的浓度均降低。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组相比,不同时间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防风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浓度均增高,毛蕊异黄酮的浓度均降低。结论 防风能抑制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转化为毛蕊异黄酮的水解反应,减缓其代谢。
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的辅料优选
马颖, 吕志阳, 狄留庆, 李俊松, 康安
2015, 31(2): 174-178.
摘要:
目的 通过优选最佳辅料及配比来制备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以提高银杏内酯体外溶出度。方法 选取聚丙烯酸树脂EPO(Eudragit EPO)、聚维酮K30(PVP K30)分别与银杏内酯以不同配比运用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测定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溶出度,并用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进行物相表征。结果 以银杏内酯/EPO配比为1∶2、1∶4、1∶6、1∶8制备的固体分散体5 min内GB溶出度分别为65%、68%、70%、71%;银杏内酯/PVP K30在相应配比下制备的固体分散体5 min内GB溶出度分别为40%、50%、66%、70%,而5 min内原料药溶出度为10%。物相鉴别结果表明银杏内酯在2种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均以无定型状态均匀分散。结论 以银杏内酯/EPO配比为1∶2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载药量高、溶出效果佳,是制备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的最佳选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阳离子交换树脂与大孔吸附树脂联用富集桑叶中总生物碱与总酚的工艺研究
柴尧, 程建明, 彭九嫚, 陆杰霖, 董文南, 刘睿, 吴皓
2015, 31(2): 179-182.
摘要:
目的 富集桑叶中总生物碱和总酚。方法 联合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大孔吸附树脂对桑叶中总生物碱和总酚成分进行富集纯化,并对工艺进行优化和验证。结果 该工艺可较好的富集纯化桑叶中总生物碱和总酚成分,指标性成分1-脱氧野尻霉素(DNJ)、绿原酸、芦丁的含量可达到0.17%、3.05%、0.92%。结论 阳离子交换树脂与大孔吸附树脂联用富集桑叶中总生物碱与总酚的方法可行,适合于大生产。
临床文献系统评价
基于Meta分析的艾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评价
张泽, 陈民, 吴文胜, 张立, 滑振, 杨关林
2015, 31(2): 183-186.
摘要:
目的 对艾灸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以循证医学Cochrane系统评价为平台,通过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Dis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时间至2014年1月),追查相关的参考文献,必要时联系作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提取数据后运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按照相关标准共筛选出临床试验13项,纳入患者1 3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在心绞痛症状改善方面,与西药组比较[RR=1.22,95%CI(1.11,1.33)],与针刺组比较[RR=1.5,95%CI(1.23,1.83)],疗效较好,有显著性差异;在心电图改善方面亦具有较好疗效[RR=1.23,95%CI(1.14,1.33)];在调节血脂方面,甘油三酯[SMD=-0.81,95%CI(-1.57,-0.0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D=-0.55,95%CI(-1.04,-0.0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D=0.43,95%CI(0.2,0.65)],具有较好疗效,有统计学意义。艾灸组与中药组比较,心绞痛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RR=1.15,95%CI(0.99,1.35)];总胆固醇的改善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SMD=-0.74,95%CI(-1.75,0.27)]。结论 艾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临床中可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应该审慎看待本系统的评价结论,期待有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以提高证据级别。
报道
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44例
顾勤, 滕士超, 程岩, 王沛, 高向丽, 王灵聪, 马晓英
2015, 31(2): 187-189.
摘要:
目的 观察社区老年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疗效,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 将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6例)予西医综合治疗措施;试验组(4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中成药。观察2组患者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生存质量积分等变化。结果 干预后,2组空腹血糖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P<0.05),2组间比较,空腹血糖下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餐后血糖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2组糖化血红蛋白均有下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生存质量方面,2组患者治疗后精力(VT)、精神健康(MH)及心理健康综合评分明显改善(P<0.05),2组比较,P>0.05。结论 糖尿病在社区开展综合管理,是较为理想的慢病管理模式,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疗效更优。
腹穴齐刺法治疗单纯性肥胖胃热湿阻证的临床研究
魏玮, 陈全利, 汪元军, 李娟
2015, 31(2): 190-193.
摘要:
目的 对比腹穴齐刺法针灸治疗与单独减肥饮食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胃热湿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单纯性肥胖胃热湿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脱落3例,以腹穴齐刺法为主,配合针刺体穴治疗;对照组42例,脱落2例,单独采用减肥饮食疗法。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肥胖相关指标、血脂水平、核磁共振扫描指标。结果 2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肥胖相关指标、血脂水平、核磁共振扫描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穴齐刺法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胃热湿阻证患者减质量、降脂疗效较单独减肥饮食疗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基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史佳宁, 郝微微
2015, 31(2): 194-196.
摘要:
介绍了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关的肿瘤相关基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与这些基因的结构改变与表达异常有关,包括原癌基因的高表达、抑癌基因的缺失、细胞凋亡基因的失活和凋亡抑制基因的激活等。论述了中医证型与相关基因的联系,从影响基因表达的角度论述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相关机理。
骨癌痛动物模型及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王长明, 于光, 孟怡倩, 唐宗湘
2015, 31(2): 197-200.
摘要:
 骨癌痛是一种严重的癌症痛,其产生机制目前并不清楚。能反映人类骨癌痛特性的动物模型建立对骨癌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骨癌痛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历史,模型动物、肿瘤细胞、手术部位、检测手段的选择,以及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为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骨癌痛动物模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