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0卷  第5期

学术探讨
基于脾火论辨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刘洁, 何晓瑾
2024, 40(5): 435-43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435
摘要:
基于脾火论辨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论述了脾火论的理论内涵, 并区分脾火与阴火及其他脏腑之火的差异。阐释了脾火论与pSS的相关性, 认为脾气亏虚, 运化无权, 脾不升清,郁而化火是pSS病机关键; 久而病及他脏, 导致络脉瘀滞是pSS的病机转化特点。以健脾益气, 除火润燥, 生津通络为pSS的治疗大法,为pSS的中医辨治提供思路与方法。
基于辨病-辨证-辨症-辨体四位一体诊疗模式防治胃癌前病变
王政芃, 朱炜楷, 李佳睿, 代露, 沈会
2024, 40(5): 440-44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440
摘要:
治未病思想在传统医学诊疗体系中贯穿始终,在胃癌前病变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将辨病、辨证、辨症、辨体有机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诊疗模式,辨病即辨明病名掌握疾病进展阶段;辨证即结合宏观与微观,准确把握病机;辨症即明确并发症及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辨体即预测证型偏颇和疾病发展。该模式不仅能够系统化诊治胃癌前病变,而且对于患者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具有全面化、全程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将辨病-辨证-辨症-辨体四位一体的诊疗模式与治未病理论相结合,有利于及早发现胃癌前病变,及时跟踪病变进展,采取正确、全面、贯穿全程的干预手段逆转胃癌前病变,对胃癌前病变的诊疗以及防治能起到积极作用。
实验研究
抗奥合剂通过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和ACE2/Ang1-7/Mas轴缓解急性肺损伤研究
陈思琪, 严佳煜, 李瑞, 顾宁
2024, 40(5): 446-45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446
摘要:
  目的  探讨抗奥合剂(KAHJ)治疗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及机制, 为其可能作为缓解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后症状的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KAHJ治疗ALI的主要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KAHJ组。LPS+KAHJ组小鼠灌胃KAHJ(4.76 g·kg-1·d-1, 8.8 mL·kg-1·d-1), 其余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8.8 mL·kg-1·d-1)。14 d后, 腹腔注射LPS(5 mg·kg-1)诱导ALI模型。收集小鼠血清和肺组织, 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qPCR、ELISA和IHC等方法评估KAHJ对ALI的改善作用。  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疾病和药物共同的70个核心靶基因, 并显示与多个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如MAPK、NF-κB、Apoptosis、COVID-19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信号通路等。此外, 通过实验验证发现KAHJ能改善小鼠ALI后的炎症和细胞凋亡, 减少肺损伤和肺水肿, 抑制肺纤维化。同时, KAHJ的作用机制与p38 MAPK和NF-κB的磷酸化以及ACE2/Ang1-7/Mas轴的调控也有着密切关系。  结论  KAHJ可能通过抑制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和调控ACE2/Ang1-7/Mas轴缓解ALI, 为缓解COVID-19感染后症状提供了补充和替代药物。
基于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探讨附芍地芩方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
郑明悦, 周红光, 庄育培, 周洪立, 梁雨薇, 陈海彬
2024, 40(5): 457-46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457
摘要:
  目的  探讨附芍地芩方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细胞实验用附芍地芩方处理结直肠癌CT-26细胞,检测细胞增殖、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直肠癌CT-26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并检测其铁离子(Fe2+)、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CR Array与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验证铁死亡差异基因表达情况。体内动物实验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奥沙利铂组(1.5 mg·kg-1·d-1)、附芍地芩方低剂量组(4.49 g·kg-1·d-1)、附芍地芩方中剂量组(8.97 g·kg-1·d-1)、附芍地芩方高剂量组(17.94 g·kg-1·d-1),检测附芍地芩方对小鼠肿瘤组织Fe2+、ROS、MDA水平,SOD活性及Nrf2、Keap1、SLC7A11、GPX4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附芍地芩方通过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了结直肠癌CT-26细胞的增殖与迁移。附芍地芩方可以提高结直肠癌CT-26细胞中的Fe2+(P<0.05)与ROS水平(P<0.01);提高结直肠癌CT-26细胞内MDA水平(P<0.01),并显著降低SOD活性(P<0.01)。铁死亡PCR Array分析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附芍地芩方干预后,基因GPX4、SLC7A11表达显著下调,GSTA1、HMOX1、Ca9、Chac1、Keap1、Sqstm1、NOX1、FTH1、Tfr1、SAT2、Pparg、Hamp表达显著上调。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发现,附芍地芩方干预后,结直肠癌CT-26细胞Keap1蛋白表达上调(P<0.01),Nrf2、SLC7A11、GPX4蛋白表达下调(P<0.01)。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附芍地芩方显著抑制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5),肿瘤组织坏死程度增加,Fe2+、ROS以及MDA水平增加(P<0.05,P<0.01),SOD活性下降(P<0.01),且肿瘤组织中Keap1蛋白表达上调(P<0.01),Nrf2、SLC7A11、GPX4蛋白表达下调(P<0.01)。  结论  附芍地芩方具有抗结直肠癌作用,并可能通过抑制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以发挥抗结直肠癌作用。
温经通络汤含药血清对小鼠软骨细胞损伤及IκB-ζ/HIF-1α/LDHA轴的影响研究
魏伟, 彭晨健, 顾任钧, 颜习武, 叶嘉鹏, 黄桂成, 孙鲁宁
2024, 40(5): 469-47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469
摘要:
  目的  研究温经通络汤含药血清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小鼠原代软骨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采用IL-1β诱导小鼠原代软骨细胞损伤模型, 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 软骨降解相关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MMP13、ADAM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基元4(ADAMTS4)以及糖酵解相关酶乳酸脱氢酶A(LDHA)、M2型丙酮酸激酶(PKM2)、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2(NOX2)、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4(NOX4)的mRNA表达; 测定细胞内MMP3、MMP13、P65、IκB-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以及LDHA蛋白表达水平; 进一步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乳酸的浓度, 测定细胞内辅酶Ⅰ(NAD)的还原态(NADH)和氧化态(NAD+)的比率, 以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结果  温经通络汤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IL-1β软骨细胞内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P < 0.01), 降低细胞上清液中NO浓度(P < 0.05, P < 0.01), 下调IκB-ζ(P < 0.05)和P65蛋白表达(P < 0.05, P < 0.01)。温经通络汤含药血清可显著下调MMP3、MMP9、MMP13以及ADAMTS4 mRNA表达(P < 0.01), 抑制MMP13(P < 0.05, P < 0.01)和MMP3(P < 0.05)的蛋白表达。氧化应激方面, 它可显著抑制软骨细胞内ROS的产生, 提高NADH/NAD+比率, 降低上清液中MDA浓度, 下调HIF-1α蛋白表达(P < 0.01)。温经通络汤含药血清可显著降低乳酸浓度, 下调LDHA、PKM2、NOX2、NOX4的表达, 降低细胞内糖酵解水平(P < 0.05, P < 0.01)。  结论  温经通络汤含药血清可通过抑制炎症、软骨降解、氧化应激和糖酵解, 缓解IL-1β诱导的小鼠原代软骨细胞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κB-ζ/HIF-1α/LDHA轴有关。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和网络药理学的知母-黄柏药对盐炙前后治疗2型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分析
孟祥祺, 张春玲, 贾耀霞, 雷锦杰, 夏阳淼, 谭睿, 余凌英
2024, 40(5): 479-493.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479
摘要:
  目的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生知母-生黄柏、盐知母-盐黄柏药对水提液灌胃给药后大鼠入血成分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盐炙在知母-黄柏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影响,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初步验证。  方法  大鼠连续灌胃给药生知母-生黄柏药对、盐知母-盐黄柏药对水提液2次,中间间隔1 h,末次给药60 min后腹主动脉取血,用甲醇沉淀蛋白法处理后复溶,采用色谱柱Shim-pack GIST C18(4.6 mm×150 mm, 5 μm);流动相A相为0.1%甲酸水,B相为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正、负离子全扫描模式,质量扫描范围m/z 100~1 500。结合数据库二级谱图及文献,分析鉴定生知母-生黄柏、盐知母-盐黄柏药对的入血成分。检索2型糖尿病疾病靶点,对入血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GO、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入血成分-靶点”网络图,运用AutoDock软件对筛选出的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验证实验以HepG2细胞为实验对象,胰岛素联合高糖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CCK8法检验盐炙前后知母-黄柏药对对细胞增殖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生知母-生黄柏药对水提液大鼠血清中鉴定出15种原型成分,1个芒果苷代谢成分。盐知母-盐黄柏药对水提液大鼠血清中鉴定出17个原型成分,1个芒果苷代谢成分。盐炙后入血成分中芒果苷、小檗碱、3-异丁基戊二酸等成分含量较生品高。KEGG和GO结果显示,知母-黄柏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可能与RNA聚合酶的转录调控、炎症反应、AGE-RAGE、PI3K-AKT、胰岛素抵抗等通路有关。细胞实验表明盐炙前后知母-黄柏药对可以上调p-PI3K/PI3K、p-AKT/AKT、GLUT4蛋白表达,且盐炙组效果优于生品组。  结论  初步阐释了知母-黄柏药对盐炙前后入血成分,阿魏酸、小檗碱、小檗红碱、芒果苷与mTOR、SIRT1、EGFR、PPARA等可能是知母-黄柏药对盐炙后增强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的主要成分和靶点,其机制可能是增强了PI3K-AKT等相关通路的作用,为知母-黄柏药对盐炙前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多花黄精中果聚糖产物的抗疲劳与改善肠道菌作用研究
王娜, 刘涛, 马畅, 虞晓弦, 嵇晶, 王令充, 程建明
2024, 40(5): 494-50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494
摘要:
  目的  研究多花黄精精制多糖的结构特征并探究其抗疲劳及改善肠道菌作用,为以多花黄精精制多糖为功能性成分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三甲基硅醚衍生化-气相色谱法等方法对多花黄精精制多糖进行化学表征;采用小鼠负重游泳试验结合生化指标评价其抗疲劳作用;采用16S rRNA肠道菌群测序研究多花黄精精制多糖的改善肠道菌作用。  结果  获得的多花黄精精制多糖是一种果聚糖产物,且含有少量葡萄糖(Glc)、半乳糖(Gal)、阿拉伯糖(Ara)、甘露糖(Man)、鼠李糖(Rha)和半乳糖醛酸(GalA),其相对分子质量在0.4~285 kDa内,主要组分的分子量在3 kDa左右。与模型组比较,多花黄精精制多糖高剂量组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P < 0.01),降低血清中BUN、UA水平,显著降低肌肉组织中LA(P < 0.01)和MDA水平(P < 0.05);显著提高肝脏组织中SOD(P < 0.01)活性,GSH-Px(P < 0.001)和CAT(P < 0.05)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多花黄精精制多糖低剂量组能够上调小鼠粪便微生物中益生菌伊格尔兹氏菌属(g_unclassified_f_Eggerthelaceae)和魏斯氏菌属(g_Weissella)相对丰度(P < 0.05)。  结论  确定了多花黄精精制多糖的化学组成,并证明了该多糖具有较好的抗疲劳功效,能促进肠道中益生菌生长,为以多花黄精精制多糖作为功能性成分的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经皮水分散失量的相关性研究
黄森兰, 祝茜茜, 陆姗姗, 宋芝超, 董洁, 王裔惟, 陈军
2024, 40(5): 503-50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503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对经皮水分散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3种苷类成分(栀子苷、龙胆苦苷、芍药苷)的含量及油水分配系数,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吸收屏障进行体外透皮实验,考察高良姜、干姜、薄荷、胡椒和吴茱萸5种中药挥发油对3种苷类成分的体外透皮促渗效果,采用经皮水分散失量评价5种中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其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高良姜油、干姜油、薄荷油、胡椒油能促进3种苷类成分的透皮吸收,也能显著降低大鼠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挥发油对苷类成分的透皮促渗效果与其对皮肤经皮水分散失量的影响显著相关。  结论  TEWL为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的快速筛选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在体评价方法。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分析香连丸的化学成分与小鼠体内的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
马嘉仪, 杨琰, 张竞研, 康安, 葛飞, 张琴
2024, 40(5): 510-520.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510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Q-TOF-MS/MS技术研究香连丸的体内外物质基础, 对香连丸的主要成分、入血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  方法  采用Thermo Accucore C18柱(2.1 mm×100 mm,2.6 μm), 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柱温40 ℃, 流速为0.4 mL·min-1, 进样量为4 μL。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 正、负离子扫描模式下采集质谱信息。  结果  通过分析各成分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保留时间、二级碎片等质谱信息, 并与对照品的质谱信息和相关文献信息进行比对, 最终在香连丸提取液中共鉴定出75个化学成分, 主要为生物碱类、倍半萜类、黄酮苷类、柠檬苦素类和有机酸类等成分。此外, 在给药后的小鼠血浆中共鉴定出16个原型成分和15个代谢产物。血浆中发现的原型成分以生物碱为主, 这些成分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有羟基化、去甲基化、还原、水解、氢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等。  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快速且全面地鉴定香连丸的体内外化学成分, 其分析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香连丸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临床研究
驻景丸加减方治疗肝肾不足型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冯思齐, 周欣, 张元钟, 杨宁, 周思齐, 熊彩建, 金青子, 陶康, 徐新荣
2024, 40(5): 521-52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521
摘要:
  目的  评价驻景丸加减方治疗肝肾不足型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  方法  64例肝肾不足型干性AM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莱视盯胶囊口服治疗,试验组予驻景丸加减方颗粒剂口服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视力、眼底自发荧光(AF)、黄斑中心凹5 mm内玻璃疣面积变化情况,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减少(P < 0.05,P < 0.01),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1);试验组患者视力明显提高、AF显著减弱、玻璃疣的面积减少(P < 0.05,P < 0.01),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血浆SOD和GSH-Px活性提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 < 0.05,P < 0.01),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驻景丸加减方能降低干性AMD患者眼底AF强度、减少黄斑区玻璃疣面积、提高视力、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复心合剂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张娟, 高强, 姜永浩, 李东义
2024, 40(5): 527-533.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527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心合剂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心肌损伤、心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  将92例阳虚水泛型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复心合剂, 治疗前后评估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Tei指数、每搏输出量(SV)], 血清心肌损伤指标[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Ⅰ(hs-cTnI)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 血清心室重构指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变化情况, 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中医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清超声心动图指标,心肌损伤、心室重构指标及MLHFQ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期间,观察组治疗后全因死亡率、恶性心律失常率、急性心力衰竭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  结论  复心合剂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疗效机制可能与其减轻心肌损伤、抑制心室重构有关。
中医药智能化研究
基于TabNet的周仲瑛教授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机预测模型及用药规律研究
杨晓娜, 朱垚, 幸享玲, 周作建, 佘侃侃
2024, 40(5): 534-54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4.0534
摘要:
  目的  以周仲瑛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临床病案为研究对象,探索运用基于神经网络的TabNet模型发现甲亢的诊疗规律,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辅助临床诊疗提供方法参考。  方法  基于周仲瑛教授及其团队的临床甲亢诊疗医案,构建标准化、结构化训练数据,研究基于注意力机制和稀疏特征选择机制的算法,通过输入标准化临床表现,标准化舌象、脉象构建病机预测模型,分析核心症状、病机和药物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结果  通过训练好的预测模型对肝郁、肝火、痰饮、肾虚、阴虚、瘀血6个病机进行预测,与决策树、随机森林等经典算法构建的多标签分类模型相比,本模型分类和预测指标均较好。通过决策树算法进行挖掘,总结6个核心病机对应中药社团:醋柴胡、夏枯草、牡蛎、炙鳖甲、玄参、天冬、麦冬等。  结论  在临床医案数据上运用TabNet算法,构建基于临床表现、舌象和脉象的病机预测模型,可有效地预测核心病机,进而发现“症-机-药”之间的联系,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和临床辅助诊疗决策提供方法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