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11期

中药外用专刊
中药外用论坛
中药外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思考
苗明三, 刘浩哲, 彭孟凡, 田硕
2022, 38(11): 961-96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961
摘要:
中药外用因其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等原因, 在国内外广受关注, 尤其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中药外用也存在部分关键性问题。笔者分析了中药外用制剂现状和中药外用的现代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指出中药外用理论有待完善、缺乏部分规范体系、临床数据分析总结和中药新型外用制剂临床应用等主要问题, 提出了建立指导中药外用的理论系统和规范体系、丰富现有外用中药的功效、组织专业人员对临床数据进行挖掘与归纳分析、加强中药外用平台建设等建议, 以期为中药外用剂型研发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基于结构中药学思维的中药研究方法探讨——以外用中药为例
乔宏志, 陈熹, 陈军, 狄留庆
2022, 38(11): 970-97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970
摘要:
物质在不同尺度的聚集状态是决定其性质的关键因素。结构中药学是以中药中天然存在的或经加工形成的聚集态为对象, 研究其组成结构特征、形成机制、体内命运及其功能关联性的中药学新兴交叉领域。相较于中药传统的分子层次研究, 结构中药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跨尺度、异质性、多效应的特点, 是从介观视角和空间维度对中药药效物质和起效机制的再认识和再研究。中药外用是中医传承千年的用药特色, 但其科学内涵缺乏深入的阐释。笔者以外用中药为例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并提出基于结构中药学思维的研究路径, 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中药外用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谈勇, 王如芯
2022, 38(11): 976-98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976
摘要:
中药外用在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常用方法有熏洗、坐药、纳药、灌肠、贴敷、点舌、鼻嗅、配香等,涵盖妇产科经、带、胎、产以及隶属杂病的外阴、乳腺等各方面疾病,为更好地发扬和研究中医药特色疗法,回顾了中药外治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古今治法及应用情况。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分子药剂学研究进展
薛雅琪, 王著显, 梁佩仪, 陈鸿楷, 翟丹, 刘莉, 江翠平, 申春燕, 刘强
2022, 38(11): 983-98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983
摘要:
分子药剂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制剂作用规律与机理的学科, 它可阐明经皮给药制剂的成型原理以及药物、基质、生物机体三者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影响制剂释药、经皮渗透行为的分子机制。近年来, 分子药剂学在经皮给药制剂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对分子药剂学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 可以探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在制剂成型、释药和渗透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阐明中药经皮渗透促进剂促进药物渗透皮肤的分子机制, 为分子药剂学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从而推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和应用。
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王鹏, 沈劼, 施圣杰, 王元彪
2022, 38(11): 990-99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0990
摘要:
在回顾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的基础上, 从理论、技术、临床等方面梳理现代外治法的发展现状, 主要体现在新学说的提出、外用中药在剂型与应用方式上的改进、外治器具的革新及临床“内病外治”适用范围的拓宽, 并对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 展望未来研究趋势。
中药外用抗疫
中医外治法防治疫病特色探析
吴承艳, 施庆武, 吴承玉
2022, 38(11): 1000-100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00
摘要:
中医药在历代疫病防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疫病防治体系,而外治法在其中更是独具特色。纳入防治疫病外治方剂75首,有如下特色:①命名特色,多以“避瘟”“杀鬼”等为名,突出其预防疫疠邪气之作用;②剂型特色,剂型多达11种,除常见的丸剂、散剂、汤剂外,还有锭剂、艾条剂、线香剂、饼剂等多种剂型;③用法特色,用法包括熏烧、佩戴、涂敷、粉身、吹鼻、取嚏、药浴、点眼等多种外用方法;④用药特色,涉及用药共176味,其中用药频次≥5的药物共24味,性味以辛、温为主,且以金石类药物和芳香类药物的使用为特色。此外,还有部分稀见特色用药,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从鼻腔黏膜免疫探讨中药外用在流感预防中的应用与前景
董毅智, 张悦, 李皓月, 郝鸣昭, 黎晓蕾, 赵静
2022, 38(11): 1009-101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09
摘要: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曾多次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鼻腔直接与外界联通, 是流感病毒进入宿主的首要入口, 其表面的鼻腔黏膜及相应免疫系统是抵抗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在流感预防中发挥着局部免疫并激发整体免疫的作用。从鼻腔黏膜免疫在流感预防中的作用, 以及基于黏膜免疫的中药外用在预防流感的相关研究入手, 探讨中药外用调节鼻腔黏膜免疫以预防流感的优势, 以期为中药外用预防流感提供更多思路。
中药外用机制
基于古籍文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圣济总录·口齿门》揩齿方用药规律及其核心方抗炎机制探析
武凤震, 刘菁, 朱敏敏, 王振国
2022, 38(11): 1015-1026.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15
摘要:
  目的  挖掘《圣济总录·口齿门》揩齿方的用药规律并分析其核心方的抗炎机制。  方法  收集整理《圣济总录·口齿门》中的揩齿方, 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高频药对与药组分析、核心方发现分析、核心方抗炎分子机制分析。  结果  共收集102首揩齿方, 方剂以治疗齿龈类疾病为主, 其中频数超过5的高频药物有细辛、升麻、皂荚、大青盐、麝香等33种,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46个药对与药组, 发现了药物组成为升麻、白芷、细辛、藁本的核心方。核心方中山柰酚、白芷醇等成分可通过作用于PTGS2、PIK3CA、MAPK8等多个靶点影响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等多条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结论  揩齿方善用风药, 注重祛风止痛、芳香除臭、清热泻火。其核心方发挥抗炎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雄黄外用对三阴性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研究
王春晖, 楚爱景, 朱振宇, 裴晓华
2022, 38(11): 1027-103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27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雄黄外用对三阴性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方法  采用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构建裸鼠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后, 将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雄黄外用组、卡培他滨片组, 干预6周后取材。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Western blot、qPCR等方法观察雄黄外用对乳腺癌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 同时对动物血常规, 肝、肾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  雄黄外用可使乳腺癌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坏死, 抑瘤率为30.2%;与模型组比较, 雄黄外用组裸鼠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测等未见明显异常;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提示, 雄黄外用可增强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 降低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 Western blot和qPCR结果提示: 与模型组比较, 雄黄外用可上调肿瘤组织中E-cadherin表达, 减弱Vimentin、Twist1、TGF-β1的表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雄黄外用可抑制人三阴性乳腺癌移植瘤在体生长, 其机制与增强E-cadherin表达, 降低Vimentin、Twist1、TGF-β1的表达, 实现对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相关。
基于皮肤TRP通道探讨三伏贴穴位经皮给药渗透机制的研究
赖蓉蓉, 翟苑好, 林媛媛, 曾瑶, 伍艳, 徐月红
2022, 38(11): 1035-1042.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35
摘要:
  目的  研究三伏贴中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Sinapine thiocyanate, SPT)和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 THP)对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ion channels, TRP)的影响, 以及激活TRP通道后对三伏贴透皮行为的影响, 以探究三伏贴经穴位渗透的机制。  方法  通过背根神经节细胞Ca2+内流实验考察三伏贴有效成分对TRP通道的激活作用。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比较肺俞穴与非穴位皮肤中TRPV1和TRPA1表达的差异以及给药后TRPA1表达的变化, 并且通过在体滞留和激光共聚焦3D扫描, 研究激活TRP通道对三伏贴穴位透皮行为的影响。  结果  三伏贴中有效成分SPT可以促进TRP通道介导的Ca2+内流。大鼠肺俞穴皮肤TRPV1、TRPA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P < 0.05), 三伏贴持续作用后肺俞穴和非穴位皮肤TRPA1的表达量下降。皮肤TRPV1和TRPA1被激活后, 经肺俞穴皮肤渗透的SPT和THP的皮肤滞留量均显著提高(P < 0.05), 但对非穴位皮肤的滞留没有明显影响。  结论  三伏贴中有效成分SPT对TRP通道具有激活作用, 且肺俞穴皮肤TRPV1、TRPA1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穴位。穴位高表达TRPV1、TRPA1及三伏贴对TRP通道的激活作用为三伏贴穴位敷贴促透的机理之一。
中药透皮吸收
经皮给药系统促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进展
何金英, 张永萍
2022, 38(11): 1043-1049.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43
摘要:
经皮给药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后的胃肠道消化反应和肝脏首过效应、注射给药引起的疼痛,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经皮给药吸收效率低的问题阻碍了经皮药物的广泛应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 近年来纳米载体促渗、中药挥发油促渗、物理促渗新方法新技术, 为提高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策略。重点从这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经皮给药的制剂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于双位点同步微透析技术的青藤碱微乳凝胶皮肤及血液药代动力学研究
丁杨, 钱珊珊, 郭健, 桂双英
2022, 38(11): 1050-1055.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50
摘要:
  目的  采用双位点同步微透析技术研究青藤碱微乳凝胶(Sinomenine-loaded microemulsion gel, SMG)的大鼠皮肤与血液药代动力学过程, 探究SMG的经皮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  建立青藤碱的超高液相色谱(UPLC)含量测定方法, 开展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回收率等方法学考察。SD大鼠经麻醉, 腹部脱毛处理后, 植入线性探针和血液探针, 局部涂抹青藤碱微乳凝胶, 采用微透析技术结合UPLC技术测定皮肤和血液透析液中青藤碱浓度。  结果  青藤碱的UPLC分析方法在0.5~2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 色谱的专属性、精密度及回收率等均符合微透析样品检测要求。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青藤碱在皮肤中Cmax为(10.91±3.05)μg·mL-1, Tmax为(180.00±39.80)min, AUC0→t为(736.51±45.30)μg·min·mL-1; 在血液中Cmax为(6.74±1.91)μg·mL-1, Tmax为(239.98±40.85)min, AUC0→t为(426.43±30.18)μg·min·mL-1  结论  SMG经皮给药后能够缓慢持续释放青藤碱, 可在皮肤中形成储库效应。
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王舒慧, 杨明, 朱卫丰, 陈丽华, 李哲, 吴文婷, 管咏梅
2022, 38(11): 1056-1061.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56
摘要:
  目的  制备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 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性能。  方法  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 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 并进行形态学、机械性能、皮肤穿刺性能和恢复性能考察; 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  结果  所制微针阵列完整, 柔韧性好, 每片载药量达(5.45±0.14)mg, 机械性能良好, 能成功刺穿大鼠皮肤, 微针处理后皮肤在2 h内即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离体皮肤渗透结果显示, 12 h后全载药微针中天麻素的累积渗透量可达87%, 而天麻素溶液中天麻素的累积渗透量为12%, 说明可溶性微针对天麻素具有良好的透皮递送促进作用。  结论  制备的天麻素全载药可溶性微针机械强度及柔韧性好, 实现了水溶性药物的透皮递送。
克班宁贴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与药效学评价
崔利利, 李婧瑜, 徐鹤, 杨子贤, 马云淑
2022, 38(11): 1062-1068.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62
摘要:
  目的  比较克班宁经皮和灌胃2种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性,评价克班宁贴剂经皮给药抗大鼠心律失常的效果, 以及克班宁对钙离子通道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克班宁的浓度; 采用氯化钡(BaCl2)致大鼠心律失常的模型观察克班宁经皮给药的抗心律失常效果, 采用Whole Cell记录检测克班宁对钙通道电流的影响。  结果  克班宁贴剂经皮给药(400 mg·kg-1)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 AUC0-∞=(204.500±170.496)mg·h·L-1; Tmax=(10.333±0.745)h; Cmax=(1.968±0.147)mg·L-1(n=6)。克班宁溶液灌胃给药(40 mg·kg-1)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 AUC0-∞=(26.980±6.672)mg·h·L-1; Tmax=(0.086±0.024)h; Cmax=(8.991±2.343)mg·L-1(n=6)。与阴性组比较, 79、158、316 mg·kg-1三个剂量克班宁贴剂组大鼠经皮给药后, 恢复窦性心律所需的时间均显著缩短(P < 0.01), 恢复窦性心律的鼠数均明显增多(P < 0.01);给药后≤20 min能够恢复窦性心律的鼠数均明显增多(P < 0.001);恢复窦性心律后维持时间>20 min的鼠数显著增多(P < 0.01)。克班宁对T型钙通道和L型钙通道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论  克班宁贴剂给药在大鼠体内消除慢, 具有缓释作用, 可通过抑制钙离子通道发挥对BaCl2致大鼠心律失常的明显抑制作用, 显著延长作用时间, 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基于不同皮肤模型的复方南星止痛膏透皮吸收行为研究
乔鹏丽, 魏旭超, 瞿叶清, 董洁, 殷书梅, 郑仕中, 陈军
2022, 38(11): 1069-1074. doi: 10.14148/j.issn.1672-0482.2022.1069
摘要:
  目的  制备复合磷脂脂质体人工皮肤膜(Composite phospholipid liposome-based artificial skin membrane, CPLASM)以评价复方南星止痛膏(Compound Nanxing Zhitong Plaster, CNZP)的透皮吸收行为。  方法  建立同时测定CNZP中5种活性成分(桂皮醛、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和欧前胡素)的HPLC分析方法。制备CPLASM并与市售人工皮肤膜Strat-MTM、真实皮肤(猪耳皮和大鼠皮)一起用于考察CNZP体外透皮吸收行为, 通过透皮吸收参数分析, 比较不同人工皮肤膜与真实皮肤之间的相似度。  结果  HPLC法能同时测定CNZP中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在活性成分中, 桂皮醛和丁香酚的透皮吸收能力最强。CPLASM、Strat-MTM与猪耳皮测定的5种活性成分表观渗透系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65 8和0.943 3, 与大鼠皮测定的5种活性成分表观渗透系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 3和0.946 0。  结论  应用CPLASM能够有效表征CNZP中活性成分体外透皮吸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