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3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扶土生金康复方治疗COVID-19恢复期肺脾不足证患者临床观察
史锁芳, 方祝元, 熊侃, 叶德梁, 汪为民, 陈永昶, 吴迪, 李昀泽, 张月清, 崔磊, 陈明祺, 王博寒
2020, 36(3): 281-285.
摘要:
目的 观察扶土生金康复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肺脾不足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对免疫学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COVID-19恢复期肺脾不足证患者分为治疗组89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扶土生金康复方治疗,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疗程为14 d。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总有效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94.38%,高于对照组54.84%(P<0.01)。治疗组IgA、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P<0.01),IgG、IgM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IgM、补体C3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治疗组CD3、CD4、CD8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CD3、CD4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扶土生金康复方能够有效改善COVID-19恢复期肺脾不足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并且能较好地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策略
张浩文, 何菲妤, 蔡云, 涂玥, 黄莹, 刘华东, 顾一煌, 陈涤平
2020, 36(3): 286-289.
摘要:
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念,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的各个阶段。针对疫病防治的三个阶段,提出未病先防阶段需顾护肺肾养正气,可采用芳香辟秽的中药以防邪气;既病防变阶段应抓住湿毒证素的特点,防其化热、成瘀而为闭证、脱证;瘥后防复阶段建议遵循培土生金、形神共复的防复原则,采用合理饮食、养生功法、音乐、经穴按摩等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截断复发源头,以期为本次疫情的防控提供思路。
从《温疫论》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中医学术内涵
张建斌, 沈佳, 熊嘉玮, 陈美云
2020, 36(3): 290-294.
摘要:
从吴又可《温疫论》学术思想的角度,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COVID-19)的中医病名命名、病邪性质、病变部位以及疾病的传变和诊治等内容,提出可以汇集本次疫情中的大数据,以探讨病邪为轴线的瘟疫传变过程;进一步探索基于病邪-正气交争关系的诊治模式;基于现代医学实践的成果,结合伏邪匿于膜原的病位理论,给予伏邪、膜原以现代诠释。借鉴《温疫论》的学术观点,结合本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病症的特征、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中医药的诊治经验,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温病学的学术内涵。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金欣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作用机制
何钰, 许海燕, 单进军, 赵霞, 沈存思, 纪建建, 林丽丽, 杨瑞, 谢彤, 汪受传
2020, 36(3): 295-299.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金欣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和潜在作用靶点。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金欣口服液的物质组成分,以口服生物吸收度和成药相似性为限制条件筛选类药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以规范化的MeSH主题词搜索疾病相关的靶点基因,并对靶点进行蛋白交互作用分析。进一步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分析,以类药性成分→基因靶点→作用通路的交互网络分析金欣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效应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结果 金欣口服液中筛选得到129种类药性成分,以苯丙素和脂类成分为主。筛选到类药成分作用于病毒性肺炎相关的靶点基因75个,基因本体分析和交互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其黄酮类成分和脂质类成分具有抗病毒免疫和抗炎作用。结论 金欣口服液具有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
学术探讨
基于瘀热理论探讨放射性损伤的病因病机及防治原则
吴勉华, 吴艳, 李文婷
2020, 36(3): 300-302.
摘要:
随着核医学的发展,放射治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放射性损伤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瘀热病机理论为指导,认为放射性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为瘀热相搏、气阴两伤,放射性损伤有灼伤性、迟发性、损络性、伤阴性、耗气性等致病特点,中医对放射性损伤的诊断一般区分为头颈部、胸部、上腹部、下腹部四个部位,根据所损伤的脏腑、组织、器官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提出凉血化瘀、养阴益气的防治原则。
国医大师周仲瑛谈中医肿瘤防治的若干问题
李柳, 程海波, 叶放, 吴勉华, 周仲瑛
2020, 36(3): 303-306.
摘要:
基于当前中医防治肿瘤有关现状,周仲瑛教授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论点:慎用攻伐,邪衰正耗;解毒攻毒,主次有别;精准治疗,重视个体;多法综合,减毒增效;改恶从善,逆转病变;后续治疗,杜其复发;心身调护,增加信心;饮食宜忌,因人而异。以期进一步为中医肿瘤临床辨治提供指导。
临床研究
稳律平悸颗粒对心房颤动心肌纤维化干预效应的CMR T1 mapping定量评估
王新东, 孙雪梅, 方祝元
2020, 36(3): 307-312.
摘要:
目的 运用心脏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CMR T1 mapping)定量评估稳律平悸颗粒对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的干预效应。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房颤气阴两虚证患者43例(持续性房颤17例、阵发性房颤26例),随机分为西药治疗对照组(20例)和经验方稳律平悸颗粒治疗中药组(23例),治疗及观察周期24周。采用CMR T1 mapping成像定量评估治疗后左心室心肌纤维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肝激酶B1(LKB1)水平和纤维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以评估房颤纤维化上游氧化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 中药组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次数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T1值和ECV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MMP-2、PⅢNP、IL-18、TNF-α、MDA 水平显著降低(P<0.01),SOD和LKB1水平显著升高(P<0.01),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 稳律平悸颗粒有助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窦律维持、减少复发,可抑制房颤气阴两虚证患者心肌纤维化,机制可能与抑制上游氧化炎症级联有关。
单中心成人泌尿系结石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俞秋, 卢子杰, 陈雪花, 马隆, 周月, 徐彦, 顾晓箭, 张犁
2020, 36(3): 313-317.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泌尿系结石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防治尿石症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方法 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的成年泌尿系结石住院患者998例,统计其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发病部位、是否复发等基本信息及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并对其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成人泌尿系结石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成人泌尿系结石患者各体质类型与其BMI、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显著相关(P<0.01)。成人泌尿系结石患者最常见的中医体质分型是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其中男性患者以湿热质、痰湿质为主,女性患者则以阳虚质、痰湿质为主。998例成人泌尿系结石患者共发现23种结石成分组成,其中单一结石成分334例,2种复合结石成分462例,3种复合结石成分194例,4种复合结石成分8例,临床上结石成分多以混合形式出现。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为最常见的结石成分。患病人群以中年人为主,其体质多为痰湿质、阳虚质;青年结石患者体质多为湿热质;老年结石患者体质多为阴虚质。结石患者的主要发病部位在上尿路。气虚质较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成年患者更易患感染性结石(P<0.003)。湿热质患者较其他体质患者结石复发率更高,平和质患者结石不易复发(P<0.003)。结论 成人泌尿系结石与中医体质之间具有明确的相关性。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出发,为临床防治成人泌尿系结石提供新的方法。
姜黄素微乳凝胶治疗放疗后皮肤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韩桂香, 刘嘉, 马朝群, 朱萱萱, 张迪
2020, 36(3): 318-321.
摘要:
目的 探讨姜黄素微乳凝胶治疗放疗后皮肤纤维化的疗效及其对纤维化指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确诊的80例肿瘤放疗后皮肤纤维化患者,设姜黄素微乳凝胶为治疗组,积雪苷霜软膏为对照组,每天皮肤给药2次,连续2个月。考察对比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西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纤维化因子的表达。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7.5%(P<0.05);2组西医疗效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改善关节痛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P<0.05),治疗组皮肤变硬、肢体麻木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2组血清纤维化因子羟脯氨酸(HY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血清TGF-β和CTGF含量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姜黄素微乳凝胶治疗放疗后皮肤纤维化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液中的纤维化因子水平。
清利泄浊祛痛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疗效观察
牛朝阳, 李鹏超, 孟庆良
2020, 36(3): 322-325.
摘要:
目的 观察清利泄浊祛痛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片口服,初始剂量1 mg,随后0.5 mg/h,症状缓解后0.5 mg/次,3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利泄浊祛痛汤,每日1剂。2组疗程均为7 d。记录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BU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CRP、ESA、TNF-α、IL-1、BUA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在秋水仙碱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利泄浊祛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可有效缓解其主要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
白海燕, 郝旭蕊, 李娜, 刘凯娟, 李维康, 杨倩
2020, 36(3): 326-330.
摘要:
目的 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幽门螺杆菌感染(Hp)患者的Hp根除率及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20例CAG伴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先予标准四联杀菌疗法服用2周,继予安慰剂口服,每日1剂。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黏膜征象积分、病理学组织改变积分、胃泌素-17(G-17)、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及尿素酶B(UreB)水平变化;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3个月记录Hp根除率,并随访6个月,观察Hp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的胃镜黏膜征象积分、病理学组织改变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PGⅠ、PGR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GⅡ、G-17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优于对照组(P<0.05~0.01)。2组CagA、VacA及UreB的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Hp根除率优于对照组(P<0.05~0.01)。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证CAG伴Hp感染,抑杀Hp效果好,复发率低,且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病理组织学病变、促进黏膜修复,其治疗CAG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CagA、VacA、UreB、PGⅠ、PGⅡ、PGR及G-17的水平相关。
实验研究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与甘草黄酮联用体外抑菌活性评价及抗小鼠乳腺炎作用研究
曹雅琦, 魏丹丹, 张森, 曾飞, 郭盛, 郭建明, 段金廒
2020, 36(3): 331-338.
摘要:
目的 探讨苦参异戊烯基黄酮与甘草黄酮以及两者联用的体内、体外抗菌活性,为苦参和甘草的资源价值发现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制备获得苦参异戊烯基黄酮部位(KSHT)及甘草黄酮部位(GCHT),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所制备的组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细菌生物被膜生成及细菌黄素生成等指标来评价2种黄酮部位单用及联合用药的体外抑菌活性;进一步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小鼠乳腺炎模型进行体内抗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KSHT中鉴定出20个黄酮类成分,其中18个为异戊烯基取代黄酮类化合物。从GCHT中共鉴定出22个黄酮类化合物,均为黄酮及二氢黄酮类化合物。KSH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抑制作用、生物被膜形成和黄素生成的抑制效果均优于GCHT,且二者联用优于各自单用,表现出协同抗菌作用。体内抗菌实验结果显示,二者高、低剂量单用及联用对小鼠乳腺炎各项指标均有一定改善作用,二者联用对乳腺炎小鼠脏器指数、组织载菌量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用组,且KSHT优于GCHT;但GCHT对模型组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善作用及对炎症因子IL-1β、IL-2、TNF-α的降低作用均优于KSHT,且与联用组相当。结论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与甘草黄酮联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优于单用,在畜牧养殖业中乳腺炎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为苦参和甘草的资源价值发现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制备防治奶牛乳腺炎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日化用品、中成药和中兽药提供参考,并为畜牧养殖业替代抗生素研究提供支撑。
四逆散及醋炙品组方含药血清对CORT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刘静, 蔡皓, 段煜, 裴科, 周佳, 张雅婷, 莫子晴, 钮敏洁
2020, 36(3): 339-345.
摘要:
目的 探讨四逆散(SNS)及醋炙品组方四逆散(VPSNS)含药血清对皮质酮(CORT)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和形态观察法,确立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经培养后的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RT组、SNS血清组、VPSNS血清组,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采用微板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和qPCR法检测细胞中BDNF、ERK和CREB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20%VPSNS血清组与20%SNS血清组均能显著提高DA、5-HT含量和SOD活力,以及BDNF、ERK和CREB蛋白和基因表达(P<0.05),并均能降低TNF-α、IL-1β和LDH含量以及细胞凋亡率(P<0.05)。与20%SNS血清组相比,20%VPSNS血清组对CORT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更佳(P<0.05)。结论 BDNF-ERK-CREB通路可能参与了SNS和VPSNS对CORT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且VPSNS的保护作用优于SNS。
阿魏酸抗成骨细胞凋亡作用及其GPR30相关性研究
黄天一, 陈婷婷, 崔杰, 李梦雨, 华永庆
2020, 36(3): 346-351.
摘要:
目的 观察阿魏酸(FA)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FA对骨质疏松的潜在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MTT法观察F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及DCFH-DA荧光染色观察活性氧(ROS)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叉头框蛋白(Fox)家族FoxO3a的核定位;采用G蛋白偶联受体GPR30特异性拮抗剂G15进行干预,观察FA效应的变化。结果 FA在25~400 μmol/L范围内对正常细胞无显著影响,但对过氧化氢(H2O2)损伤后的细胞活力有促进作用;流式结果表明,FA可以减少过氧化损伤后的细胞凋亡率和降低ROS水平;免疫荧光结果表明,FA能阻碍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FoxO3a的核内含量。G15处理后,FA引起的抗细胞凋亡、降低ROS水平及FoxO3a核内含量减少作用均被显著阻断。结论 FA具有抗成骨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ROS水平、阻止过氧化损伤条件下FoxO3a核易位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膜雌激素受体GPR30有关。
二至丸治疗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效益观察及破骨细胞自噬机制
田涛, 傅强, 朱健奎, 尹宏
2020, 36(3): 352-357.
摘要:
目的 观察二至丸对泼尼松龙诱导的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的治疗疗效,并明确其对破骨细胞分化的自噬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正常培养3 d后活力较好的斑马鱼幼鱼,用25 μmol/L泼尼松龙建立斑马鱼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2 d后分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依替磷酸二钠(ED)组(300 mg/L)、墨旱莲组(50 μg/mL)、女贞子组(50 μg/mL)和二至丸组(100 μg/mL)。4 d后,用0.2%钙黄绿素进行染色,拍照并统计斑马鱼脊椎骨荧光面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斑马鱼成骨分化基因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Bmp-2b)、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破骨分化基因组织蛋白酶K(CTSK)、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C-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表达。培养RAW264.7细胞至80%~90%密度后分为空白组、LPS诱导组(10 μg/L)、二至丸诱导组(100 μg/mL)、墨旱莲诱导组(50 μg/mL)和女贞子诱导组(50 μg/mL)。经LPS诱导细胞破骨分化及药物干预4 d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AW264.7细胞TRAP、CTSK、NFATC-1和自噬相关基因5(ATG5),泛素结合蛋白62(p62),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的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椎骨荧光面积显著减少(P<0.01),成骨标志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破骨标志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ED组、女贞子组及二至丸组均显著改善了斑马鱼骨质疏松症(P<0.01),且二至丸组显著优于墨旱莲组及女贞子组(P<0.01)。qPCR显示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成骨分化标志物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破骨分化标志物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ED组、墨旱莲组、女贞子组及二至丸组成骨标志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二至丸组破骨标志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体外研究显示,LPS诱导的细胞破骨分化基因CTSK、TRAP和NFATC-1及自噬相关基因mTOR、ATG5、Beclin、p62表达均升高(P<0.01),二至丸组、墨旱莲组、女贞子组均可显著降低破骨分化基因和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0.01)。结论 二至丸可显著改善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自噬相关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金水六君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用机制研究
岳勤霏, 陈叶青, 范欣生
2020, 36(3): 358-364.
摘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金水六君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TCMSP平台检索该方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TTD、CTD、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得COPD相关靶点,将成分靶点与COPD相关靶点相对应,筛选交集靶点及功效成分。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2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利用OmicShare平台进行基因功能(GO)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得到交集靶点96个,功效成分435个(其中主要成分有槲皮素、豆甾醇、山萘酚、β-谷固醇、柚皮苷、熊果酸等20个);自由度、介数和中心性大于平均值的靶点有20个,包括MAPK3、TNF、PPAR-γ、SIRTI、HMOX1、MAPK8、CAT、SIRT1、STAT3等。富集分析显示该方主要涉及对生物和化学刺激的反应、多种细胞生物过程、细胞增殖、免疫、代谢等;IL-17、Toll样受体、TNF、HIF-1、FoxO、TGF-β、ErbB等17条通路在COPD治疗中发挥作用。结论 金水六君煎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来治疗COPD,为深入探讨金水六君煎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荷丹调脂方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蔡琳玲, 方丽文, 刘子修
2020, 36(3): 365-369.
摘要:
目的 研究荷丹调脂方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浆脂质代谢异常的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二维线性离子阱高分辨静电场组合质谱仪(UPLC-LTQ/Orbitrap XL)的脂质组学研究方法,考察药物干预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荷丹调脂方调节脂代谢的作用途径。结果 正常组、模型组、荷丹调脂方组血浆脂质谱明显分离。鉴定了血浆中与荷丹调脂方影响的11种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和甘油三酯(TG)。荷丹调脂方干预对部分异常脂质代谢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 荷丹调脂方能有效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甘油三酯代谢紊乱,表明荷丹调脂方调血脂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这些代谢途径有关。
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对ox-LDL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泡沫化和凋亡的影响
杨金伟, 赵灿, 刘秀, 吴勇军, 喻嵘
2020, 36(3): 370-375.
摘要:
目的 探讨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巨噬细胞泡沫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巨噬细胞J774A.1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组、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组、西药联合含药血浆组,每组5个复孔。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ox-LDL(100 mg/L)处理构建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培养,其余各组分别用10%相应含药血浆培养24 h。CCK-8法比较各组J774A.1细胞增殖情况,计算细胞抑制率;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蓄积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双链RNA样内质网激酶(PEPK)、活化转录因子4(ATF4)、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C/EBP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及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12(Caspase-1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抑制率增高,在ox-LDL浓度为100 mg/L时细胞抑制率为(50.06±0.09)%,有明显的脂质颗粒蓄积(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细胞抑制率降低,可有效阻断ox-LDL的摄入及脂质堆积,其中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组优于西药联合含药血浆组,与TUDCA组作用效应相当。ox-LDL可诱导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p-PERK、p-eIF2α、ATF4、CHOP与Caspase-12表达上调。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可显著抑制100 mg/L ox-LDL所致的p-PERK、p-eIF2α、ATF4的上调,降低内质网相关凋亡蛋白CHOP与Caspase-12的表达(P<0.01),和TUDCA组作用相当(P>0.05),其效果较西药联合含药血浆组明显(P<0.01)。结论 左归降糖舒心方含药血浆能有效改善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泡沫化、细胞凋亡及内质网应激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PERK/eIF2α/ATF4通路,降低细胞内CHOP与Caspase-12表达有关。
冠心平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周冠进, 孙玉婷, 周李煜, 陈韦凯, 掌琳惠, 胡文祺, 刘福明, 袁冬平
2020, 36(3): 376-379.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平(GXP)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RAW264.7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GXP低、中、高剂量组,100 ng/mL LPS刺激12 h诱导M1型极化模型,不同浓度GXP含药血清进行干预。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特征性表面标记分子CD86、CD206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巨噬细胞CD86、CD206 mRNA表达情况。结果 冠心平高剂量显著减少巨噬细胞TNF-α分泌(P<0.01),各剂量减少TGF-β1分泌(P<0.01);冠心平低、高剂量显著降低M1型巨噬细胞特征性分子CD86表达(P<0.05),显著升高M2型巨噬细胞特征性分子CD206表达(P<0.01);同时冠心平CD206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冠心平含药血清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而促进M2型极化,这或许是冠心平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机制之一。
木樨草素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抑制脂代谢和细胞凋亡作用研究
邹小艳, 范香成, 田友清, 尚靖
2020, 36(3): 380-386.
摘要:
目的 探讨香青兰中木樨草素、山奈酚和木樨草苷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脂代谢相关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11β-HSD1)、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PAATs)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磷酸酯酶和张力蛋白同系物(PTEN)、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SHIP-2)的作用,探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抗MIRI的机制。方法 采用Langendorff装置,以洛-林二氏溶液为灌流液,通过停灌和复灌心脏建立MIRI模型,检测心率(HR)、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dp/dt)/(+dp/dt)、冠脉流量(CF)、乳酸脱氢酶(LDH)、心肌梗死面积。ELISA法测定LPAATβ和11β-HSD1活性。分光光度法测定PTEN和SHIP-2活性。结果 木樨草素、山奈酚和木樨草苷保护HR,降低LDH过量释放,升高LVEDP、LVDP和(-dp/dt)/(+dp/dt),恢复CF,降低心肌梗死面积。LPAATβ、11β-HSD1、PTEN、SHP-2等蛋白活性受木樨草素等的抑制。结论 木樨草素、山奈酚和木樨草苷具有通过抗脂代谢紊乱和抗细胞凋亡分子机制保护大鼠离体心脏MIRI的作用。
UHPLC-Oribtrap/HRMS技术分析干姜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在炮制前后的变化
陈琛, 耿剑亮, 匡海学, 王秋红
2020, 36(3): 387-395.
摘要: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Oribtrap/HRMS)技术对干姜炮制前后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80%甲醇提取和UHPLC-Oribtrap/HRMS数据采集,结合保留时间,精确分子质量及二级质谱碎裂规律对干姜特征性成分进行鉴定。利用多变量分析对干姜炮制前后的差异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并评价其与功效相关的药理活性。结果 共鉴定72个特征化合物。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表明干姜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谱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模型的变量重要因子和非参数检验,筛选出11个差异物质,分别鉴定为:6-姜烯酚(6-Shogaol),8-姜烯酚(8-Shogaol),10-姜烯酚(10-Shogaol),12-姜烯酚(12-Shogaol),6-姜酚(6-Gingerol),10-姜酚(10-Gingerol),姜酮酚(6-Paradol),1-去氢-6-姜二酮(6-Dehydrogingerdione),1-去氢-8-姜二酮(8-Dehydrogingerdione),甲基乙酰氧基-6-姜二醇(Methylacetoxy-6-gingerdiol),7-(4-羟基苯基)-1-苯基-4-庚烯-3-酮[7-(4-Hydroxyphenyl)-1-phenylhept-4-en-3-one]。其中姜烯酚类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活性。结论 为合理科学解释干姜和炮姜的功效差异及炮制原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核壳型Fe3O4@PDA@Au纳米材料对水牛角含巯基肽类成分的富集研究
刘婷, 韩疏影, 康安, 邓海山, 朱栋, 池玉梅, 刘睿
2020, 36(3): 396-400.
摘要:
目的 通过制备核壳型Fe3O4@PDA@Au纳米材料对水牛角中含巯基(-SH)肽类成分进行富集、鉴定与表征。方法 采用种子生长法制备核壳型Fe3O4@PDA@Au磁性纳米材料,将材料应用于水牛角提取液含-SH肽类成分的富集;分别采用Ellman法和多肽试剂盒测定富集前后溶液中-SH及多肽的含量;采用nano LC-MS/MS系统分析鉴定水牛角提取液肽类组成。结果 Fe3O4@PDA@Au纳米材料对水牛角含-SH肽类成分的富集因子为23.41,水牛角提取液中共鉴定了4 114个肽段,其中含有半胱氨酸(Cys)的肽段共11个;富集液中共鉴定了2 254个肽段,其中含有Cys的肽段共709个,富集后的含Cys的肽段与总肽段的比值从0.003增加到0.314,表明材料对水牛角提取物中含-SH肽段完成了较好的富集。结论 Fe3O4@PDA@Au纳米材料对水牛角中含巯基肽类成分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对水牛角功效物质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中药精制过程的中药水提液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与比较
彭静, 朱华旭, 李博, 茅向军
2020, 36(3): 401-407.
摘要:
目的 建立快速、准确的中药水提液中的淀粉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针对中药水提液体系,对淀粉含量试剂盒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以系统设计的淀粉模拟溶液为研究对象,比较碘显色法、酶水解法、优化后的试剂盒法3种方法的含量测定结果。结果 优化后的试剂盒法重现性良好,测试结果稳定。淀粉标准品模拟溶液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91%,测得各淀粉模拟溶液与水提液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82%~4.32%,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9.18%~104.41%,RSDn=9)为2.33%~4.94%。针对中药水提液体系淀粉含量检测的最佳方法为优化后的试剂盒法。结论 优化后所得的淀粉测定方法简单、高效,并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及准确度,可为中药水提液中淀粉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提供依据。
广地龙特异性引物序列的设计及其混伪品的鉴别
张前程, 文红梅, 刘娜, 袁琪, 刘睿, 崔小兵, 李松, 陈盛君
2020, 36(3): 408-413.
摘要:
目的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来鉴定广地龙及其混伪品。方法 提取广地龙及其混伪品的DNA。利用通用引物COⅠ序列对广地龙及其混伪品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通过比对广地龙及其混伪品的COⅠ序列,找出广地龙的变异位点,设计出广地龙的特异性引物,用于广地龙及其混伪品的鉴定。对PCR反应条件退火温度、循环次数、DNA模板量和Taq酶用量进行适应性考察。结果 COⅠ序列不存在特异性,不同物种、不同品种的动物药均可扩增出750 bp大小的片段,无法鉴定广地龙及其混伪品。通过比对广地龙及其混伪品的COⅠ序列,设计出广地龙的特异性引物PA-f/PA-r。在建立的PCR反应体系中,只有广地龙可以获得574 bp的基因片段,其他混伪品未扩增出相应条带。结论 设计的广地龙特异性引物可以准确、成功鉴别广地龙,与其他混伪品区分,为广地龙的品种鉴别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基于含量测定与药效活性相结合的川楝子质量评价
苏杭, 薛倩倩, 费程浩, 李伟东, 殷放宙
2020, 36(3): 414-418.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批次川楝子代表性成分川楝素、异川楝素含量及颜色值,分析比较不同批次川楝子提取物对TRAIL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增效作用和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膜死亡受体DR5表达的影响,二者相结合共同评价川楝子的质量。方法 采用UHPLC-QqQ-MS/MS对其所含川楝素、异川楝素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 Poroshell 120 SB C18柱(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为1 μL,柱温为35 ℃;同时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川楝子饮片的颜色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率与细胞膜死亡受体DR5的表达。结果 10批川楝子中川楝素、异川楝素的含量分别为1.024~4.128,0.010~0.045 mg/g;平均颜色值(L*,a*,b*)为68.56,5.27,25.12。10批川楝子均能显著增加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膜死亡受体DR5表达,增强TRAIL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结论 建立川楝子饮片的含量测定与颜色检测方法,结合细胞药效活性,可准确用于川楝子的质量控制。
综述
G蛋白偶联受体MrgprD研究进展及对中医药研究的启示
王地均, 金香, 唐宗湘, 王长明
2020, 36(3): 419-423.
摘要:
中医药在止痒、镇痛方面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明确的优势,但是其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不清楚。MrgprD(Mas-related gene D)是G蛋白偶联受体Mrg(Mas-related genes)家族的一个成员,特异表达于外周初级感觉神经元上。综述了MrgprD近20年的研究现状,为认识MrgprD的新功能并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参考。鉴于MrgprD在痛觉和痒觉产生中的作用,可能成为中医药镇痛、止痒的作用靶点,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思考。
川芎嗪抗消化系统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华, 卞尧尧, 杨丽丽, 周肸, 曾莉
2020, 36(3): 424-427.
摘要:
消化系统肿瘤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健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于我国第二位。研发高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植物类提取物的抗癌功效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川芎嗪是活血药川芎的有效成分,其抗肿瘤作用日渐受到关注。从影响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侵袭与转移、逆转耐药等方面对川芎嗪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探索川芎嗪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